北京皮肤病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10403/8811221.html 编者按 这是济源交通 路,对我们家在山区的人民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 爱之,恨之;热切盼之,满心怨之;奔走相庆之,精心养护之。 我的老家在我市山区某镇两条县道的交叉处。在现在看来,交通算是便利的了,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已在好几年前就实现了,小轿车可以很方便地开到家门口。但,此前可不是这样的。 我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儿时的记忆模糊而清晰。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放牛时走的山路,以及上学走的两条土路。放牛的山坡沟沟岔岔自不必说,上学,特别是上小学时,有一窄一宽、一近一远两条路。窄的是山区弯弯梯田边上仅容一人通过、二人无法并行、对面需要侧身的小路。这条路,最大的优点是距离近;最大的缺点,一是路过一片坟地,二是雨天的泥泞。儿时克服路过坟地时恐惧的办法是高唱童音稚嫩的歌曲,但却无法抹去到校后多次摔倒一身泥巴的尴尬,以及被路旁荆棘刮破身躯的伤痕。那条宽一点的路,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滑倒的几率不大,但比这小路更泥泞,问题是路还远一些,能不走尽量不走。就是这样的路,一走就是九年。 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延伸。印象最深的是上高中前后乘坐城乡班车,那真是异常痛苦的经历:司机在蜿蜒颠簸的土石山路上娴熟地驾驶、飞奔,车一会儿紧贴山石、草树枝叶啪啪打着车身呼啸而过,一会儿压着紧邻山沟的路沿不断带落泥土绝尘前行,这厢在弯道还不怎么减速地猛打猛拐,那边是紧贴得难容一人且毫不减速的会车超车,车上的我胆战心惊,很多时候吓得面如土色、紧闭双眼、狠握紧蹬,更令人难受的是腹中的翻江倒海,以及下车时的一阵狂吐,有时在车上就……唉!路,你真让人头疼! 更让人痛心的是,邻村的一个乡村妇女,在分娩时大出血,因为路太颠簸,也没有很好的交通工具,在赶往卫生院的路上,自己连同腹中的胎儿都没了;另一个是,一辆满载的城乡公交班车,在下坡拐弯时冲下路,滚翻到数十米下面的农田里,作为村干部的父亲闻讯前去帮忙救援。他回来时浑身的血迹、扯破的衣服、疲惫的身影,以及几个月都没有笑容、很少言语的神情,现在仍历历在目。可想而知,当时的场景是多么的惨烈,给父亲造成的阴影有多大。 从即将进入新世纪开始,这两条现在成为县道的道路陆续开始整修、翻修、升级。印象中先后修了3次左右,主要是分步把道路扩宽、弯道取直、起伏取平、路面硬化,并对沿线进行绿化,增设标线标识。这期间,我大部分是在外上高中、大学、工作,不经常在家。听父亲讲,修路协调那是出奇的顺利。占地(含临时施工占地)、砍树、毁庄稼、取土石,包括用水、吃住,还有机械维修、小伤包扎,甚至是迁坟、拆除碍事的建筑物,父老乡亲们都给予了力所能及最大的,也是自愿自发的支持和支援。后来,从行道树的管养,到日常的清扫、路基的维护,我能感受到山区人民的认真细心,那绝对是发自肺腑的。 大概十多年前开始,我市对农村的投入逐年加大,从单纯的道路建设,拓展至道路沿线、村容村貌、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从荒山绿化、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到结构调整、合作经营、产权制度改革,新农村建设有条不紊、旧貌新颜。作为在外工作、一年内屈指可数几次回老家的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家乡的路。从县道、到乡道,再到村道、居民点道,基本都实现了家家户户门口通硬化路。而且还拓宽、翻修了两三次。原来地理上紧邻,但因地势须绕很远才能到的,也很有创意地修了硬化路,还打通了不少断头路,修成了环路。 每次回家,每次串亲,我都可以从柏油路到水泥路,直接把车很顺利平稳地开到家门口。父老乡亲们的交通工具,从儿时的步行、自行车,到后来的摩托车、三轮车,再到现在的电动车、小汽车。最为壮观的是过年。原来的打麦场变成了停车场,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停车位”居然还不够用。 与此同时,通往农田的路,有不少也硬化到了田间地头。运输工具从肩拉担挑、人力平车,到机动三轮,再到四轮汽车,农业机械也多了起来,收割机、耕耙机、播种机时常出没在农忙时的田野里。老乡们说,以前夏收秋种,每次都用时一个月,现在一般一周时间,最多十天,而且比以前轻松多了。他们虽然用手或者毛巾擦着汗,你却能清晰地从中听出由衷的喜悦心情。 进入新时代,家乡的路,不仅在山间蜿蜒、玉带缠腰,通向农户、通向田间、通向山外,还修在百姓的身边、脑海、心田。一座座砖瓦新房代替了土房窑洞,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在夜间乡村闪烁,无数山外的物资走进了乡亲的日常,电话通了,宽带用上了,智能手机普及了,“农村淘宝”店红火了,不少外出务工的老乡回来了,流转土地、承包荒山,搞养殖、搞制种、搞林果、搞乡村旅游,不亦乐乎。 要想富,先修路;修好路,百业兴。路通了,物产、信息、科技、人才、观念、思路、民心、福祉等等,一切都逐渐好起来了。路,畅通的是城乡民心路、山村致富路、老乡小康路、百姓幸福路。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新时代的今天,美丽乡村方兴未艾,乡村振兴战鼓正酣。有这些年以道路建设为先导奠定的种种基础,家乡的高质量发展,当下应有为,未来定可期。 出品:济源市交通运输局 编辑:蔡双芬李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yuanshizx.com/jysxc/864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