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村名气不小。古老的《愚公移山》寓言谁人不知?“老三篇”中《愚公移山》经典谁人不晓?可以说光“愚公”这俩字,就为村子罩上了“光环”。要说这些年,愚公村坐拥王屋山风水宝地,有“愚公移山”金字招牌,老百姓也算是赚了个盆满钵盈。可时代在进步,游客对美好旅游体验的追求也在升级。这就给愚公村带来新课题。不能故步自封,不能自我陶醉,而是要应势而动,在求变、求新、求品质中,谋好转型升级文章,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分得更多羹。今年5月中旬和8月初,记者两次采访愚公村,让我们一起来看愚公村“三变”—— 一 观念之变 10年前,愚公村的一些干部到镇上开会,还是从地里干活刚回来的模样,布鞋,泥巴粘得好厚,有些走过还会留下泥渣,一幅地地道道的“泥腿子”模样。 “这样的形象咋做好旅游?咋去招商引资?”在城里做了20年生意的愚公村村民王石柱,年回村当干部。对照老家村干部的形象,再对照自个儿平常接触的邵原、下冶的村干部,人家一个个皮鞋、衬衣、西装,穿得整整齐齐,一看就有精气神,王石柱不由发出感慨。 “咱愚公村,不能让别人看名气怪大,走进一看没啥!”王石柱的话,也深深刺痛愚公人的心。在王石柱看来,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改变了啥都好说,思想顽固不化咋都不中。 愚公村依托王屋山发展农家乐,已从最初的6家拓展到70家。现在村里召集农家乐老板开会,参会人员心里会怯一件事。那就是现场把手举起来,看看指甲干净不干净。过去开会,经常出现有人不敢举手;现在开会,大家的手举得齐刷刷,指甲一个比一个干净。“‘指甲’问题虽小,但关系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王石柱说,做餐饮、做住宿,来客都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