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河南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党的建设如何推进?8月12日上午,一场意义特别的座谈会上,这两个看似宏大的命题,从不同侧面得到了充分阐释。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谢伏瞻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我省不同领域的11名“最强大脑”建言献计。 这个会,从上午8点30分一直开到12点,整整3个半小时。 这些智囊们都说了什么?他们的意见建议或许事关我省未来5年的发展大计。 今天(8月13日),金水路观察(ID:zzjinshuilu)采访了刘炯天、张改平、尹书博、张占仓、刘荣增、郑泰森、高卫星等参加座谈会的专家学者,还原昨天的场景。 刘炯天(郑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资料图 刘炯天,生于南阳内乡,博士生导师。曾获得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是我国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知名学者。 《实施科教强省助推创新驱动发展》 人力资源战略向人才战略转变 座谈会上,刘炯天谈了自己的认识。 刘炯天说,要推动郑洛新国家创新示范区建设,引领我省创新驱动发展。 近年来,我省先后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但总体上说,这三种国家战略的布局,都是基于产业层面的,都是要素驱动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的。 他说,如何保持我省经济稳健快速发展,是我省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创新大会上吹响了科技创新的号角,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必将引领并全面推动我省的创新驱动发展。 此外,刘炯天说,要努力实现我省由人力资源战略向人才战略的转变。 我省是人口大省,如何使我省人口优势变成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就是要努力实现由人力资源战略向人才战略转变,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优势转变。 围绕战略提升,一是要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要社会营造创新创业的政策与文化环境,三是要政府进行人才战略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对于我们中部省份,要培养与引进领军人才,须在平台建设以及人才成长环境上下功夫。 河南打造教育强省应“三步走” 刘炯天在座谈会上提出,要切实做好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的战略布局。 在总结我省“十二五”教育发展时,刘炯天体会最深的是三方面:一是我省已成为全国教育大省,二是教育为我省经济大省地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三是要推进实施由教育大省向强省的转变。 他说,依据科技与教育发展规律,教育强省应采取“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年,要进入先进教育省份行列。学习浙江发展模式,集中资源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并进入国内一流行列。 第二步到年,要努力进入先进教育省份的前列。借鉴广东发展模式,有一批大学通过研究型大学建设跻身一流行列。 第三步到年,努力进入高等教育强省的行列。其格局与地位就像今天的江苏省。江苏不仅有南京大学这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作代表,有像东南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多科性研究型大学作支撑,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文化引领、科技支撑。 应建设一批研究型大学 刘炯天认为,应推动高校转型,努力建设一批研究型大学,助推我省创新驱动发展。 他说,截至目前,我省高校基本上是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而部属高校基本上已成为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这是我省高校与产业结合差,科技产出少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差距。 与部属大学相比,地方办大学的劣势是资金不足,优势是地方科技与教育资源多,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整合与科教融合,办一流学科,创一流大学。“双一流”建设已开始了新一轮的学科乃至学校整合。对于地方大学规模较大的问题,可以通过“大学系统”来瘦身研究型大学,并建立相应教学型大学,从而形成一个大学系统。中国还没有大学系统的制度,但从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大学发展实际来讲,则是可以尝试的。美国大学系统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与学习。 张改平(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资料图 张改平是安阳内黄人,博士生导师。今年6月,他成为了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是动物免疫学和免疫膜层析快速检测技术专家。 《立足省情推进“双一流”建设支撑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大省,是河南当前正在着力推进的重大战略任务。河南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和人才,出路在于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 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出路 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 当前国家和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绿色发展理念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资源永续利用的难度加大,亟待以高新农业科技手段促进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朝着集约化与生态化的方向转变,并在相关领域抢占国家乃至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二是农村人口结构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新挑战,新型城镇化和农业比较效益低的“一引一压”,使农村务农人口结构老龄化现象愈发严重,亟待以现代职业农民培养解决谁来经营的重大问题; 三是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任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势在必行,亟待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四是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课题,亟待通过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五是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亟待创新制度政策,来破解农户分散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成本负担较重的现实困境。应对上述挑战、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在于创新,重点在于科技创新驱动和人才培养支撑,根本出路在于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 河南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机遇和方向 当前我国统筹推进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强化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实事求是地讲,我省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从目前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趋势来看,我省有着明显的先天不足。不过,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这说明国家对“双一流”的定位不仅仅是高水平大学,还包括有建设成效突出的优势特色学科。对河南来讲,想要抓住这次机会,在高等教育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必须实事求是地把优势特色学科作为冲击国家“双一流”的重中之重。 为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我省于年12月在全国较早地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遴选了首批优势特色学科。按照规划,十三五时期,河南将投入19亿元(-再投入12亿,共计31亿)重点建设一批学科,努力提升河南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切实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河南应当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推进“双一流”建设 近年来,河南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自身优势,积极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四大“国字号”战略规划。 “双一流”建设与上述战略和建设任务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河南高校的事情,更是关乎全省的头等大事。 具体来讲,应当支持相关高校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力度。 一是建设以协同创新为纽带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当前,我省和国家一样存在农业科研多头主管、条块分割,以及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备、运转效率不高的问题。鉴于这种情况,必须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打造农业科研协同创新体和产业战略联盟,建立以优秀特色学科为引领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二是建设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优势特色学科,采取拔尖型科技创新人才协同培养和复合型技能应用人才实践培养两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的现代农业专门人才。制定涉农专业学生免费入学、定向培养、就业直通车等政策,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农业高校。 与此同时,采取服务外包等形式,支持以涉农高校等为主体组成职业化培训联盟,建立实用型的现代职业农民培养体系。 三是整合建立创新与推广相衔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成果转化机制。我省和国家一样实行农业、科研、教育部门分设的行政管理体制,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依托农业、林业、畜牧、渔业、水利等行政部门。作为创新主体的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绝缘,既没有推广渠道,也没有推广职能和话语权。这种体制使农业科研和生产严重脱节。鉴于这种情况,建议省委省政府在全国先行先试,改革现行模式,整合建立创新与推广相衔接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从体制上解决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缺位问题。 尹书博(省委党校副校长)尹书博资料图 尹书博从事党校中共党史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多年,分别给省委党校各主体班次讲授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 《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紧密结合》 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的观念 尹书博也是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参加由谢伏瞻主持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 尹书博说,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我省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明显进展。而对于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不足,各级党委要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落实好。落实好党委的主体责任、纪委的监督责任。 他说,党委要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抓党建作为第一责任,要树立一个观念: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树立这个主体意识、最大的政绩意识。 “思想松一寸,行动松一尺”,因此,党的建设中要形成制度文化、法制文化,营造一种人人遵守制度、敬畏制度、按制度办事的氛围,最终让制度执行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一种行为方式。 尹书博说,党的建设中,要克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两张皮”的倾向、克服重制度建设轻思想建设的倾向,两个过程互相贯穿,思想建党的过程是制度治党的过程,制度治党的过程也是思想建党的过程,不能各唱各的调。 制度不能只挂在墙上说在嘴上 尹书博在接受金水路观察(ID:zzjinshuilu)采访时称,“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制定出台、修订颁布的党规党纪有50多部,超过现行党规(多部)的三分之一。”但实际中,一些单位执行制度时,往往是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制度挂在墙上、说在嘴上,但实际上并不落实。 他说,因此,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把党规党纪,切实做好,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制度执行时不留暗门,不开天窗,没有特权,没有例外。 运用互联网手段,对制度执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管考评 尹书博说,现在在党员管理、党员学习、内部考核等方面已经有一些信息平台,而在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管与考评方面,更是要多借助互联网的新技术新手段新工具,打造全过程管理的信息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在制度管理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可以随时发现、追踪,从而提高制度执行的效率。 具体来说,是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学习制度、干部日常管理、干部任用、党员干部遵守党章党规党纪等情况,将考评结果纳入到绩效考核中,逐步形成全面覆盖、全程跟进、组织严密、协调有力的考评体系。 谢伏瞻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哪个医院专业治疗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