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8/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提示:点击上方蘭陵會↑订阅本号内容

第一章正气名门兴家久清风望族达福长

萧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姓氏,三千年来,萧氏族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萧氏家族既产生了贵为九五之尊的帝王,也曾出过无数名臣大将,对中国传统文化卓有贡献的萧氏文人学者,更是史不绝书。

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姓氏统计的论文,该文将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等姓氏列为华人中最大的十个姓,并指出它们占华人人口的百分之四十,约四亿人;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等姓氏则被列为紧跟其次的十个大姓,占华人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

另一份姓氏人口统计表明,萧姓为中国人数最多的五十个大姓之一,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九,在姓氏序列中排名居第三十位,其中尤以湖南、江西、四川、湖北、广东、福建、台湾等省为最,六省萧氏人口约占全国汉族萧氏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无论是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当代人口姓氏统计比例来看,萧姓都是一个有着相当影响、不可忽视的姓氏。

本连载力图以大历史的眼光,从一个个萧氏家族着手,追寻萧氏先人的丰功伟绩,探讨萧氏的起源、发展和流变。

(一)寻根探源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小到一家一姓,大到一国,都不能不知晓自己的根源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中国的姓氏渊源大多都很古老,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经历了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姓氏改革等等,姓氏都变得极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也都变得相当模糊,需要详细考证。萧姓也是如此。关于萧姓的起源,至少有以下几种说法。

1.伯翳

此种说法最早见于《路史》。《路史》为南宋学者罗泌所撰,它将萧姓的起源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禹夏之际。据《路史》卷十六《小昊》和卷二十五《国名纪》所载,古代有一个善训鸟兽的部落,因其栖居于赢地(《史记·秦本纪》称:伯翳为舜帝掌管牲畜,牲畜繁殖很多,所以获得土地的封赐,受赐姓赢。赢姓原是少吴得之于赢水,后伯翳为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为表彰其功德,舜便将赢邑赐予他,并赐姓赢氏,以示承继少吴之血统。),故被称为赢部落或赢姓部落。该部落的始祖伯翳(另据《史记·五帝本纪》和《秦本纪》又分别写作益和柏翳),是唐虞之际有名望、有功德的十一个臣子中的一位,曾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到了夏王朝时,伯翳的后裔孟亏也和他的始祖一样善于驯服鸟兽,立有大功,被夏王封土于萧,于是孟亏又以国名为姓,改称萧孟亏。孟亏的后人遂沿用这一姓氏。

《路史》又说:萧,孟亏封徐之萧,汉故县,属沛。古萧国位于今安徽萧县西北地区,而少昊之地或伯翳栖居之所位于今山东兖州一带,两地相距不远,都属于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文化圈。这样看来,孟亏作为伯翳之后封于古萧国而改姓萧氏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千多年后,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据汉代经学家、史学家刘向的《列仙传》记载,秦穆公时出了一位能够吹箫引凤的萧姓人物。此人名叫萧史,善于吹箫模仿凤凰鸣啼,吸引孔雀、白鹤等在庭院中翩翩起舞。秦穆公仰慕萧史的高名,就把自己的女儿弄玉嫁给了他。从此夫唱妇随,形影不离。萧史每天都教弄玉吹箫作凤鸣,经久不辍。于是鸾凤和鸣,声声动耳,数年后果然有凤来此。秦穆公喜出望外,特为此事,造了一座凤凰台。夫妇俩整日在台上吹箫引凤不肯下来,突然有一天,这一对萧氏夫妇,一个乘龙,一个跨凤,相伴飞升而去。因此秦人就在雍宫中建了一座凤女祠,里面经常有箫声传出,后人遂赋诗一首:萧史妙吹,凤雀舞庭;赢氏好合,乃习凤声;遂攀凤翼,参翥高冥;女祠寄想,遗音载清。乘龙快婿的典故即出于此。

这虽然是一个玄妙离奇的传说,却未必是空穴来风,说明驯鸟一族曾确实存在过,而且作为一个驯鸟高手,萧史很可能就是他们的后裔。

清人编著的《姓氏考略》和《姓氏辩误》都把伯翳作为萧姓最早的源头之一,并说:伯翳之后孟亏,作土于萧,是为萧孟亏。很多人也都认同这一说法。

2.殷商遗民

根据史学家的考证,萧姓的另一源头,可远溯到三千七百年以前的殷商时代。《姓氏考略》说:萧氏,殷旧姓也。望出兰陵广陵。为什么说萧为殷旧姓呢?这还要从周灭商后对殷民六族的处置说起。

周武王灭商后,为安抚商朝遗民,分封纣王儿子武庚为殷侯,留在商都。同时,又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监视武庚。第二年武王病逝,成王诵继位。但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弟周公旦辅政。这就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满,武庚又从中离间,一时说周公有野心、想篡夺王位的谣言大起,引起了成王和大臣召公爽等人的疑虑。武庚乘机串通管叔、蔡叔、霍叔,联合东方的奄、徐、蒲姑等国起兵反叛。周公身处内外交困之境,他恳切地向召公作了解释,表明自己决无篡位的野心,消除了召公的误解,稳定了周王室阿部。随后,周公带兵东征,经过三年的苦战,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罢黜霍叔,灭掉了东方五国,平定了叛乱。平定叛乱后,周公一方面加大力度分封姬姓子弟建立诸侯国,藩屏周室;另一方面,大力削弱殷商遗民势力,将子姓及其支属从殷商的旧地迁徙到别处,分予各个封国。其中鲁国作为周初封国中地位最重要、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分到了殷民六族。

据《左传·定公四年》载:周成王时,分封给鲁国殷民六族,即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率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丑类,以法则周公;分封卫国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铸氏、樊氏、饥氏、终葵氏等。

与封国相对应,殷民六族的实力可能较为强大。这里萧氏作为殷人的身份出现,也是第一次作为一个宗族的面孔出现,它说明了萧氏的存在、发展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他们与古萧国有没有联系,又有何种联系,由于年代久远已不可得而知了。但有一点很明确,殷民六族中的萧氏肯定是今天萧姓的源头之一。

周初,萧氏一族被从殷商王畿河南安阳一带迁到鲁国后,很有可能就在鲁地繁衍生息,并不断壮大,成为后世萧氏的极为重要的族源之一。汉王符在《潜夫论·志氏族》中就认为汉初功臣第一的萧何和后来的儒学大师萧望之都是殷民六族的后裔,不能说毫无道理。

3.萧叔大心

《世本》称:子姓有萧氏。子姓为殷人国姓,这是说萧姓为子姓分支,或者也可以认为萧姓出自子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得更详细:萧氏出自姬姓,帝喾之后。商帝乙庶子微子,周封为宋公,弟仲衍八世孙戴公生子衍(kan),字乐父,裔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N-于萧,以为附庸,今徐州萧县是也,子孙因以为氏。这就是今天关于萧姓起源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即萧姓始祖是宋公微子裔孙大心。关于这个说法还有一段极为精彩的历史故事。这段历史在《左传·庄公》和《史记·宋世家》中均有记载。春秋庄公十一年(前),宋国入侵鲁国,两军在乘丘交战,宋国大将南宫长万素以勇猛著称,不料却被鲁庄公的暗箭射中,随即被鲁军上将生擒,致使宋师尚未站稳阵脚就已溃败。战事结束后,宋国请求归还战俘,南宫长万得以回到宋国。有一次,宋闵公戏谑地对南宫长万说:原来我敬重你,因为你是员虎将;而今你却做了鲁国的俘虏,我不再敬重你了。南宫长万听了既感惭愧,又很愤怒。二年后(前)的秋天,宋闵公与南宫长万等人外出打猎,途中因事争执,闵公又以被鲁俘虏之事侮辱南宫长万,南宫长万怒不可遏,就遮蒙泽(今河南商丘县北)杀了宋闵公。随后,南宫长万回到宋国都城(今河南商丘市南),又杀了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改立公族子游为君。

至此,宋国大乱。公子御说逃奔毫邑(今河南商丘市北约五十里),南宫长万派弟弟南宫牛和将军猛获率军围攻毫邑。其他诸公子逃奔到萧邑(今安徽萧县西北)。宋国宗室、萧邑执政大心率群公子请来曹国救兵,先奔赴毫地解救了公子御说,在激战中杀死了南宫牛,猛获逃奔卫国。既而,大心又率军攻人宋国都城,杀了子游。南宫长万见大势已去,逃奔到陈国。大心与诸公子、大臣便立闵公之弟公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随后,宋国从陈国、卫国要回罪魁祸首南宫长万与猛获,皆烹醢处死,叛乱至此平息。

于是后来便有大心因功,被封于萧,子孙以封地为氏,萧姓由此发展而来的说法。宋人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也说:萧氏,子姓。杜预日: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是也,后为宋所并。微子之支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就是说殷人微子的支裔大心被封于萧,从而以国为姓产生了萧氏。

在大心的最初封地、今天的萧县之地,还流传着一个有别于正史的南宫长万叛乱的说法。背景基本相同,也是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有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就嘲笑南宫长万说:像你这种曾被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一句话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萧邑大夫大心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大心的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后者可能由前者演绎而来,但都说明了一个萧氏后人大都认同的事实:萧姓发源于萧国,萧叔大心为得姓第一人。

后来,据《左传》记载,宣公十二年(前)冬,楚国伐萧,战争打得相当残酷,萧人虽也显示了一定的力量,然终不敌楚国,最后楚子灭萧,楚国占领萧地。不过没多久,萧邑又回到宋国,直至战国时期,萧邑才归属楚国。

萧叔大心以封地为姓,改姓萧氏,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萧姓第一人,即萧姓的始祖,其后萧姓家族在续家谱时基本上都追溯到这里。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和唐宪宗朝宰相李吉甫编撰的《元和姓纂》均赞同这种说法。《风俗通义》记载道:宋萧叔以讨南官长万有功,受封于萧,列附庸之国。汉相国萧何即其后。《元和姓纂》也说:宋微子之后,支孙封于萧,萧叔大心子孙有功,因邑命氏焉,代居丰沛,至不疑为楚春申君客。

综合以上诸书记载可以得出,萧氏是出自古代宋国的公族,而当时的宋国,是由殷商后裔微子所创,以奉汤祀。萧国又是微子支裔大心所建,那么萧氏的渊源,可追溯到商汤。

将第二种和第三种说法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把萧姓作为子姓的分支,即殷商的后裔。但是殷民六族中为何会有萧姓,或者说为何在殷人的子姓里会出现一个萧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萧的本意上找寻,这里又有了萧姓产生的第四种说法。

4.祭祀说

萧本义是一种草。据汉许慎《说文解字》说:萧,艾蒿也。《尔雅注》也称:萧荻,即蒿。都认为萧是一种叫蒿的草。据《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和《高级汉语辞典》解释,蒿是一种两年生或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叶如丝状,呈羽状分裂,有特殊的气味,花小,为黄绿色。古人对这种草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们的诗歌或文章中经常会提到这种草,如《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种草是用来做什么呢?

萧、荻、艾均为蒿类草本植物,古人采集它们可能有两种用途:御寒取暖和祭祀。结合《周礼·甸师》共(供奉,进贡)萧茅,可知祭祀的可能性较大。所以,萧作为蒿草最初.大概是用来祭祀的。现在一些节日还用到蒿草,如五月端午,除了划龙船、吃粽子外,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些人们还在家里的每一道门上插一大把蒿草,作为辟邪之用。

古代祭祀是最为重要的活动,它有祭天祈福和祭祖保平安的双重涵义,所以国家对它十分重视。每一活动、每一个细节都要由专人负责,如周灭商后,举行祭天仪式时就有毛叔郑奉明水,卫叔傅礼,召公爽赞采,师尚父牵牲。平时祭祀,也需要专门人员负责请出、摆放某一仪器,或喂养专供祭祀所用的动物,或采集祭祀时所特需的某种植物。这些专业的负责人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家族,这些家族就以所从事的职业为姓。如前面提到的殷民六族中的长勺氏、尾勺氏,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祭祀时摆放酒器的氏族。所以,萧氏也可能有一支来自于专门负责采集祭祀时所用的萧草的氏族,经过漫长的发展,他们便以萧为姓。当然这也是一种推测。

5.契丹萧氏

少数民族契丹萧氏也是今天萧姓的源头之一。这一支在辽金历史上影响较大,在《辽史》上占有很大的篇幅。辽代契丹族人主要有耶律和萧两种姓氏,这种姓氏止分为二的局面,至辽朝灭亡一直保存着,此种社会现象为历代王朝所未有,在中国各少数民族史上也很罕见。

当代学者蔡美彪先生在《试说辽耶律氏萧氏之由来》一文中指出,辽代契丹族的两大姓,并非古老的氏族或胞族的称谓与部落名称,而是在氏族部落解体后,族内互通婚姻的两大集团分别采取的共姓。当阿保机家族推翻了原来遥辇氏八部世选为汗的旧制,建立契丹帝国后,遂以耶律氏取代遥辇氏作为这一通婚集团共同的姓氏。而另外一个婚姻集团审密氏的族名并没有改动,仍然沿袭旧称,只是把它新译为萧。就是说原契丹族二个通婚集团,遥辇氏八部改用耶律姓氏,审密氏二部的姓氏新译为萧。

那么,究竟何时辽朝在契丹族中普遍推行萧姓呢?根据蔡美彪先生的考证,契丹审密集团以汉译萧氏为姓,当始于辽景宗初年。景宗睿智皇后(承天后)出自契丹审密集团拔里氏之少父房家族,父思温辅立景宗。《续资治通鉴长编》称景宗有疾,国事皆决于睿智后。景宗死后,扶立幼帝圣宗,称承天太后摄政,以韩得让为辅佐,参用汉法改制,实行汉化。萧太后之声名,远播于汉地。审密集团以汉译萧氏为姓,始于景宗、睿智后执政时期,颇合情理。同时与宋奄鹅使往来,也提出了确立汉姓的必要。事实是否如此,有待于更多的史料发现。

(二)迁徙、流变与郡望大族

1.汉代萧氏

汉以前,根据史料推测,萧氏主要聚集在今安徽、江苏、山东三省的交界处及其附近。汉兴以后,随着萧氏的重要两支--沛丰(今江苏沛县、丰县一带)萧氏和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一带)萧氏主要家族的西迁,大概有数十个与之相关的上述两地区的萧氏家族也因种种原因迁往陕西关中及其附近地区。东汉迁都洛阳,又有一部分关中萧氏家族随往,从而使萧氏在今陕西、河南等北方中原地区散居。

汉初沛丰萧氏的崛起与迁徙萧何家族是沛丰萧氏的主要代表,这一地区的萧氏家族源于何处,又是何时迁到这一地区的,最早为萧何作传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并没有指明,接下来的史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中也没有提及,倒是汉末的王符在《潜夫论》中初次谈到这一问题,他推断说沛丰一带的萧氏是殷民萧氏的后裔。稍后应劭著《风俗通义》和宋代成书的《新唐书》也都称萧何是萧叔大心的后裔。前后两种说法都没有拿出真凭实据,更不可能说出其中详细的家族世系。事实到底如何,至今已无法明了。

萧何率宗族追随刘邦,并在楚汉之争以及刘邦统一天下、讨伐叛逆的战争中为刘邦守关中、输军粮、济兵员,还派宗族昆弟数十人跟随刘邦征战,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不朽的功劳。所以汉封功臣,以萧何有功人之勋,为首封,位居群臣之上。萧何又为汉制定律法--《九章律》,删除了秦律中不合时宜的条文,被誉为律令之宗,百代不易之道。随着刘邦定居关中,萧何家族也迁徙到关中地区并留居长安。萧何父子兄弟数十人,先后受到封赏,都有自己的食邑。食邑又称侯国,相当于县级,被封者按食邑户数征收租税作为自己的俸禄。但是汉代大部分封侯仍然留在京城长安,并未就国。作为相国,萧何的家族成员去就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后来高帝死后,埋葬在长陵县(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汉统治者推行移民实陵政策,萧何家族的后人很可能这时迁入长陵县,从《潜夫论》中可得到证明:汉兴,相国萧何封酆侯,本沛人,今长陵县萧,其后也。汉文帝以后诸帝,朝廷多次下诏令诸侯就国,各从原籍迁入封邑,且不能随意回京,可能这时萧何家族内有一部分人先后就国。至于《南齐书》称萧何后人徙居东海兰陵,五世而有萧望之,《史记》、《汉书》等《南齐书》之前的诸史籍均未见记载,纯系魏晋南朝谱牒之士妄作附会,清代考据学家钱大听在其《十驾斋养新录》中有所驳斥,这里不再论述。

萧望之家族与兰陵萧氏汉宣帝、元帝朝时,东海兰陵萧氏家族中出了一位叫萧望之的大儒。兰陵县,战国楚置,治所在今山东兰陵县西南或枣庄市东南的兰陵镇,春申君曾任命苟子为兰陵县令。西晋元康元年(),兰陵县升为兰陵郡,治所在今山东枣庄市峄城镇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枣庄市与滕州市一带。萧望之以学识、名节显于宣、元朝,这是有史记载以来东海兰陵萧氏的首次辉煌,后来兰陵遂成为汉人萧氏最为重要的郡望,萧望之也是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东海兰陵萧氏的首位始祖。关于萧望之的族源,王符称是殷民六族,也有人认为是古萧国,或者是萧叔大心。

随着萧望之任职京师,其家族也由山东兰陵迁往陕西关中地区。后来,萧望之八子中有四位在正史中有传,地位煊赫,成了京师的世家大族。元康元年(65),宣帝以杜东原上为初陵,置杜陵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并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訾百万的大族居杜陵。此时萧望之任大鸿胪、御史大夫等官职,完全符合徙居杜陵的条件,很可能此时萧望之家族迁往杜陵。正如《汉书》本传中所言,萧望之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随萧望之迁居关中的兰陵萧氏家族可能只有萧望之直系中的一部分,其家族中的很大一部分成员或旁系仍留在兰陵,但是家族中百年来才出了这样一个名人,所以兰陵萧氏在续家谱时都追溯到萧望之,以抬高身价。正如《潜夫论》所言:前将军萧望之,东海、杜陵萧,其后也。

有汉一代,史书记载的,除沛丰萧何家族和兰陵、杜陵萧望之家族外,尚有儒士萧秉、参赞将军萧广、御史中丞萧缓。据《汉书·儒林传》记载,萧秉为新莽时儒生,梁(今河南商丘南)人,专治《春秋觳梁传》。萧广和萧缓分别为东汉初年与末年人,均家居洛阳。

2.魏晋兰陵萧氏的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中原汉民族的南徙,原有的民族结构被打破,新的民族体系在战乱中构建。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士家大族的发展和鼎盛时期。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划分门第,品藻人物,两晋沿袭未改。为了别贵*,分士庶,谱牒之学日益受到重视,朝廷设有谱局,专门辨别姓氏的真伪。南朝时,萧姓与王、谢、袁等侨姓大族并列。然而在魏晋时期,按照高门士族的标准--前世的资荫和当官爵的高低,萧氏家族都称不上世家大族。但是南朝萧氏的崛起却又远源于魏晋萧氏的南迁。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混乱不止,北方民众纷纷渡江逃往江南,每次多达男女万口,少的也有数百人。这时中原、北方萧氏可能也混迹其中。西晋永嘉之乱再次引发了北民南迁,并一直延续到隋初,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较大、数量较多、时间较长的一次人口大迁移,其中尤以建兴末年的南迁影响最大。

永嘉五年(),匈奴汉国君主刘聪派兵攻陷西晋都城洛阳,前后杀死西晋诸王公及百官以下兵卒六万余人,并俘虏晋怀帝司马炽。建兴元年(),刘聪在平阳杀害晋怀帝司马炽,武帝司马炎孙司马邺在长安即帝位,是为愍帝。建兴四年(),刘聪再次派兵攻陷长安,晋愍帝投降,被迁往平阳,西晋灭亡。

晋亡后,中原局势动荡,胡人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中原汉人举家随族渡江南下避乱,士族、地主们还率领着自己的部曲,从而形成了衣冠士族、王公、官宦大户为主流的南迁队伍。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湖北襄樊,沿汉水入长江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迁徙,朝东则由九江至鄱阳湖,或逆赣江进入赣南山区,有的由赣继续向南沿章江进入广东。为安置这些中原移民,东晋王朝在江西、广东专门设立了义招县。这股南迁浪潮此起彼伏,前后持续了一百七十余年,场面蔚为壮观。

据有关文献记载统计,此次南迁人口至少在九十万人以上。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当时豪强地主隐匿的人口较多,估计可能达二百万左右。当时自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南下的人口,以侨居江苏最多,约有二三十万;其次是安徽,约一二十万;另外湖北、江西等地也不少。

此次南迁运动对萧氏宗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分布于北方的诸萧氏家族正是在这一时期大量迁往江南地区的。在迁徙运动中,原籍在今山东兰陵郡兰陵县中都里的萧氏宗族南迁后分两支侨居,其中一支为淮阴令萧整,侨居于晋陵郡武进县(治所在今江苏丹阳县东)东城里,成为南朝齐梁皇族萧氏的源头,被称为齐梁房;另一支是侨居在曲阿(治所在今江苏丹阳县)的萧卓,其后代成了南朝刘宋皇室的外戚,称皇舅房。在晋陵地区,萧氏影响较大,东晋便在这里侨置南兰陵县,南朝宋时改为南兰陵郡,成为萧氏南迁后的主要聚居地和重要郡望。

3.南朝南兰陵萧氏的辉煌

南渡后的一段时期内,兰陵萧氏家族并不显赫,有史可考,齐、梁萧氏皇族的始祖萧整仅是个淮阴令,而其子锫只是北府兵主帅苟羡的一个参军。但是进人南朝以后,历史发生了变化,萧氏家族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曲阿萧氏凭借萧文寿成了刘宋的皇亲国戚,登上了刘宋的政治舞台;到了刘宋末年,武进萧氏在曲阿萧氏的拉扯和自身的努力下迅速崛起,并最终加冕称帝,先后建立南齐和梁政权,登上了中国权力的最高峰。此时的兰陵萧氏作为南渡侨姓之一,已足以与王、谢、袁等大族并列,成为四大家族之一。

由于处在特殊的地位和优越的环境之中,南兰陵萧氏,特别是齐梁萧氏皇族人才辈出,不仅在南朝文化史上独领风骚,就是在整个中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父子齐名、兄弟比肩,其成就表现在文学、史学、宗教、书法、绘画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若是没有兰陵萧氏家族的参与,这一时期的文化将会呈现何种面貌,实在难以想象。当然这种家族的兴盛,却不是整个萧氏的兴盛,而只是兰陵萧氏的兴盛,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南兰陵萧氏,其他各支萧氏在这一时期并没有闪现多么耀眼的光辉。

然而,命运之神总是公平的,她虽然让南兰陵萧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并使其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上出尽了风头;但是她也给南兰陵萧氏留下了无限的遗憾,齐梁两代加起了没有超过八十年(仅七十九年),而且兄弟父子为争夺权力,相互残杀的事件层出不穷。侯景一乱,萧氏皇族后裔更是死的死、亡的亡。至梁朝灭亡,南兰陵萧氏皇族在历史上仍有一定影响的仅剩下昭明太子萧统子萧警一支。

这一时期,萧氏家族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在不断地向南方其它地区迁移、扩散,即做官和逃避战乱。

齐、梁时期,萧氏皇族成员因外出做官而开始散居南方各地,特别是梁武帝时期。梁武帝曾将兄弟子侄派往梁辖境内的各重要地区镇守,有的甚至一去就是数十载,其家属乃至后裔支族往往在当地定居。如梁武帝六弟临川靖惠王萧宏,从天监二年()任扬州刺史,至普通七年()去世,在扬州经营了二十余年。武帝第七子元帝萧绎,自普通七年出任荆州刺史,迁居湖北江陵(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直到承圣四年(),江陵被西魏攻陷,其家族在江陵定居长达三十年之久。

武帝第八子武陵王萧纪,大同三年()被任命为都督益梁等十三州诸军事,出任益州刺史,徙居四川成都,直至承圣二年()七月,萧纪及其子萧圆照兵败被杀,益州被西魏攻破,其家族在成都居住也有十七年之久。再如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岳阳郡王萧警,先为雍州刺史,据有襄樊地区数年。太清三年()投降西魏。西魏在承圣四年夺取江陵后,便在江陵扶持萧餐称帝,建立后梁政权,萧餐死后传子萧岿,萧岿又传子萧琮,一直延续到隋开皇七年(),萧警及其后裔在江陵居住了三十三年,其家族在湖北江陵应有一定的规模。

当时南朝的各个重要城市,如京口(今江苏镇江)、吴郡(治今江苏苏州)、晋陵郡(治今江苏常州)、吴兴、会稽(今浙江绍兴)、郢州(治今湖北武汉)、雍州(治今湖北襄樊)、湘州(治今湖南长沙)等等,都有萧氏皇族支系家族的身影。他们出阵地方,在地方繁衍,甚至是定居,遂成为地方萧氏新家族的开创者。

躲避战乱也是萧氏皇族迁居它地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对于其他朝代而言,南朝战乱频繁。那时南北对峙,不仅南方与北方经常发生战争,统治集团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征战不已。如齐明帝萧鸾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帝位,对高帝萧道成、武帝萧赜的子孙大加杀戮。高帝的十九个儿子当中除去已死的十二人和过继他人的一人外,剩余的六人全部被害;武帝也有十五子被明帝所杀,整个南齐萧氏皇族有三十多人被萧鸾杀戮。侯景之乱以及后来的梁武帝诸子夺权,梁萧氏皇族后裔也多被杀害。这种残忍的杀戮在萧氏皇族后裔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极为恐惧的情绪,使他们终日感到命运的岌岌可危而忐忑不安。为逃避这种恐惧的生活,他们有的躲到穷乡僻壤之地,有的甚至隐姓埋名、剃度出家。如昭明太子嫡孙萧栋为逃避皇室内部权力纷争,率妻子在京师附近的田园隐居,最后不幸仍被侯景所害。再如萧引为避梁侯景之乱,与其弟萧彤及宗亲等百余人奔岭表,后来宗亲中有一大部分人便留在广东定居。(见《陈书·萧引传》)

4.隋唐五代萧氏十一相和诸萧氏的迁徙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隋唐五代萧氏是齐梁萧氏皇族的延续。如果说南朝萧氏多皇帝,那么隋唐五代尤其是唐代则是萧氏出宰相最多的时代。隋唐五代萧氏共出十一位宰相,有唐一代占十位,而萧警一系有宰相九人:萧踽相高祖、太宗,萧嵩相玄宗,萧华相肃宗,萧复相德宗,萧傀相穆宗,萧寅相懿宗,萧傲、萧遘相僖宗,五代后梁宰相萧顷。还有中宗、睿宗朝宰相萧至忠,宣宗、懿宗朝宰相萧邺。这些宰相之中更有父子连任,如萧嵩、萧华与萧寅、萧遘。一朝一姓十人,一族九世居相位、掌大权的局面确实是古今未有。另外萧氏宗族还与皇室结亲,有驸马数人,官拜九卿、刺史的更是不计其数。

隋唐五代时期特别是唐代,萧氏家族的兴盛,究其原因有三点。首先,政治上的原因,皇族的血统。萧氏尤其是兰陵萧氏在南朝齐、梁两朝成为帝王之家后,登上了中国权力的最高峰,为其家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家族的承传绵延过程中,兰陵萧氏极为重视家族文化和门风家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和家风传统。萧氏家族的门风与家法,体现了这个家族特有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这个家族经久不衰的根基。第三,萧氏家族从北周开始逐渐融人到关中集团之中,是奠定其在隋唐政权中地位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萧氏家族在这一历史时期繁盛的原因之一。

在这一时期,萧氏的迁徙与以前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此前,萧氏的迁移是单向的,主要是由北而南,其中以兰陵萧氏最为明显。此时,则是双向的,沿着南北两个方向进行:北方,主要迁移定居于陕西和河南;南方,则主要集中在皖南徽州、江西和福建地区。

迁移定居于陕西,主要是长安及其附近,这与当时长安的政治中心密不可分。开皇二年(),隋文帝纳后梁皇帝萧岿之女为晋王妃,年仅九岁的萧塥送亲长安,从此,萧踽及其后裔留居长安。隋开皇七年()八月,隋文帝征后梁主萧琮入朝,萧琮率宗族、大臣二百余人赴长安,也一去未返。后来,唐代萧氏宰相世家大都定居在长安及其附近地区,构成今日陕西萧氏的远祖之一。

迁居河南,是萧氏北移的又一主要方向。这一时期,萧氏向河南地区的徙居最终促成了萧氏河南堂?的确立。现在许多萧氏族谱以河南为堂号。河南堂是何时出现的,至今尚无定论,春秋?秦代?汉代?众说纷纭,但却拿不出一个可*的证据。但是唐代萧氏河南堂确立应该不会有疑问,许多记载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萧颖士,南梁鄱阳王萧恢的七世孙,后徙居河南颍川(今河南许昌),在其祖父萧晶时籍贯就标为颍川,到他本人及其子萧存时,都自称河南人,同时代的人也这样认为。鄱阳王萧恢的另一位七世孙萧听也世居河南,至少说明南梁萧恢的后裔中已有很大一部分移居河南。穆宗朝宰相萧倪,退休后,家居于洛都(今河南洛阳),为躲避岁时请谒,隐居于济源县(治所在今河南济源)王屋山下的别墅,逍遥于山野之间,以啸咏穷年。再如萧举、萧俱兴、萧子昂都自称是河南安阳人;五代的萧希甫宋州(治今河南商丘)人等等,这里不再逐一列举。

另外从这一时期大量萧氏人物的墓志铭中也可以看出,河南已被普遍认为是萧姓的郡望之一。由此可以断言萧氏河南堂这一时期已完全确立。

往皖南、江西、福建等方向迁徙的萧氏,除南兰陵萧氏外,还有一部分中原萧氏,如今日福建萧氏大部分是由河南光州固始迁来。中原萧氏南迁,主要原因仍是逃避战乱。在唐中期的安史之乱以及后期的农民大起义中,北方都有大量萧氏家族迁居南方。徽州新安萧江氏的祖先、萧遘的第二个儿子萧祯就是为躲避唐末战乱而退隐歙县黄墩,并改姓江,其后裔萧江氏在皖南、江西一带繁衍,并成为当地的大族。再如福建泉州《霄霞萧氏宗族谱》和惠安《萧厝萧氏族谱》都称,其始祖为刺史萧曦,在唐僖宗中和元年()迁居福建。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一带的萧氏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5.辽金元契丹萧姓的扩延与转化

在早期,辽代契丹萧氏主要限于审密氏后族;之后契丹萧氏不断扩延,契丹审密集团之外的家族、部落也出现了大量的萧氏,主要有回鹘述律氏与奚族诸部。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娶回鹘人糯思的后裔述律氏为淳钦皇后,淳钦皇后的父亲回鹘人月槐在遥辇氏任官,娶辽太祖的姑母,生下淳钦皇后。淳钦皇后家族帮助太祖平定叛乱、建立契丹国,功勋显赫。淳钦皇后的兄弟萧敌鲁、萧阿古只,都为辽初大将。后来辽太宗又赐萧敌鲁的儿子小汉姓名萧翰。这些人原本都是述律氏家族成员,因淳钦皇后,而成为后族并改姓萧氏。此后这一回鹘述律氏外戚集团,包括它的远亲支系,都很快以萧为姓。

辽代萧姓除了契丹审密氏的拔里、乙室已部和回鹘述律氏萧氏外,与其有远亲近邻关系的奚族也出现了大量的萧姓家族。奚族与契丹本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北魏时分为两族,辽太祖时降服契丹,并被赐予述律姓。辽圣祖时,奚六部大王和人仕辽朝的奚族官员都用萧姓,成为契丹萧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裔出名的有萧观音奴、萧蒲奴、萧韩家奴、萧乐音奴等等。

辽代还有一些出籍宫户和各地部分官员、平民等等也以萧为姓。《辽史》中对此有大量的记载。另外,契丹统治者为了同化其他被统治民族,曾把耶律、萧姓赐予奚、汉等民族民户。如《辽史·*臣传》记载:萧十三,蔑古乃部人。这个部落不属于审密氏集团,也不是契丹部族名,应当是邻边臣服的他族族名。随着其他的少数民族被契丹族同化而加入萧姓队伍,使辽代萧氏的队伍不断扩大。同时随着辽朝疆域的扩大,契丹萧氏家族也迁徙到新占领的地方,使契丹萧氏分布更广。

在金灭辽之前,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一部分契丹族人建立西辽王朝,称哈刺契丹人。据《辽史·西辽始末》记载,在西辽王朝中仍有很多人姓耶律和萧。西辽灭亡后,他们又逐渐融合到回鹘族(今维吾尔族)、波斯族中,其姓名也开始伊斯兰化,这部分契丹萧姓逐渐转化为其他姓氏。辽被金灭后,一部分耶律姓契丹人逃难到汉地也改姓萧。如元代姚燧《牧庵文集·承颜亭记》记载:仁卿名耶律恕,辽人后裔。因为金人厌恶耶律二字,就谎称移喇,后逃乱奔宋,再改名萧云。

金、元两代曾将契丹萧姓改写为石抹。但是在当时的史料记载中,萧与石抹二姓是互相杂用的。如在《金史》的传记中,有时称萧姓,有时则称石抹。《元史·萧拜住传》说萧拜住,契丹石抹氏也;萧怀忠,又作石抹怀忠。可见,萧与石抹在当时是通用的。事实上,审密、萧、石抹,在契丹语中是一个意思,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不同汉译而已。到了元代,大多数契丹人都陆续与汉族融合,萧姓本来在汉姓中就有,所以其中的萧姓家族大都自然延续了下来。另外有少部分契丹人融合到女真(今满族)、蒙古、高丽(今朝鲜族)等民族中,改用其他姓氏,但据史料记载,仍有一部分人沿用萧姓。

6.宋元萧氏的迁移和主要郡望的形成

宋元是中国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移民高潮。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发动了靖康之变,不久北宋王朝覆灭。第二年,北宋宗室赵构逃到南方后,在临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金兵南侵,北方民众大量南逃;而南宋徙都临安,引发北方流民的持续南移。中原士民,扶老携幼、率家随宗持续南迁,仅是随高宗南迁的臣民即达百万之众。此次南迁总人数估计应在千万以上,规模较前两次还要大,对近代经济文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南宋末年,蒙古人继金人之后又一次入侵中原。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民众为躲避战乱再度南逃。随后蒙古军南逼,在四川地区、沿长江湖北地区和赣闽粤交界处残酷屠戮。元人虞集曾回忆说:蜀人受害最为惨重,死伤殆尽,只剩下千分之一二。由于蒙古军队的恐怖摧残,这些地区的民众遭受空前的灾难,中原和四川诸地区人口锐减。据元初的户籍统计,中原北方仅一百三十五万余户,南方为一千一百八十四万余户,南北方民户数量比例约为九比一,萧氏族人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也大批南移。蒙古军渡过长江后,持续南侵,早先迁入长江附近地区的萧氏先民只得继续南迁,进入湘闽粤等地。

这一时期也是江西、湖南、福建等地萧氏郡望的定型时期。下面将逐一作简要绍。

江西萧氏郡望在前一时期主要是在庐陵,此时由于持续的移民高潮,两宋时期,尤其是南宋时期,这一郡望的萧氏族人大量增加,同时还向周围扩散。据史料和墓志铭记载,当时萧氏分布的地区主要有今吉安市、吉安县、吉水县、泰和县、永新县、新余市、新干县、樟树市等等。据统计,以吉安为中心的萧氏定居区内有名的萧氏家族已达四五十个。如吉安市有三瑞御史萧定基家族、蕲州推官萧浔家族、广西转运使萧桂林家族和萧国华家族;临江有萧燧家族、萧陟家族和萧谔家族等等。另外江西的其他地区也有不少萧氏家族定居。据《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统计,有传的江西籍萧氏人物占百分之六十以上,由此可见江西萧氏家族的繁盛。

福建是继江西之后萧氏宗祖.昌盛、郡望较多的另一省份。唐代就有不少箫氏族人迁入福建,宋元时期持续这一趋势。福建萧氏家族郡望主要有龙溪县(今福建漳州)、福州、福清、邵武、沙县、泰宁、宁化等地。宋代,龙溪县出萧氏进士十人;福州进士八人,状元一人;邵武进士六人,举人五人。出名的家族有状元萧国梁家族和进士萧德藻家族等。

湖南萧氏族人也很多,但出名的并不多。五代至两宋时期,湖南的萧氏主要由江西迁人。元代,除江西外,苏、豫、皖、闽诸省萧氏也大量的迁入湖南。湖南萧氏主要郡望有长沙、安化、新化、娄底等。

另外广东也有一些萧氏宗祖郡望,如广州、平远、新会等地。

7.明清萧氏家族与移民运动

明清时期,江西萧氏人数继续居全国之冠,仅庐陵一地就有三百二十五支萧氏家族;但两湖萧氏家族伴随着移民潮迅速增长,已有超过江西的趋势,原不彰显的湖南萧氏家族开始展露头脚;再其次是福建。这一时期出名的家族,明代有泰和宰相萧铉家族、庐陵状元萧时中家族、泰安萧大亨家族和潮阳山东道御史萧端蒙家族等,清代有广西巡抚萧永藻家族、新疆史地家萧雄和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等等。

这一时期萧氏族人的迁徙主要是伴随着几次全国性的人口大流动而进行的,即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和移民开发台湾。

明清的湖广主要指湖北、湖南和广东的部分地区。魏源《古微堂外集》卷六《湖广水利记》载:当明之季世,张贼屠蜀民殆,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事定之后,江西人人楚,楚人人蜀。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其实,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早在元末明初已经开始。洪武年间湖广凋残,人口稀少,而江西则存在着较严重的人多地少的问题,于是便出现了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潮。在江西填湖广的同时,两湖民众却向四川迁移。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由于元初蒙古军队的残酷杀戮、明末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不断,四川地区人口锐减、城市废弛、土地荒芜、灌丛密布、野兽横行,人烟罕见。明初和清初都曾组织移民四川,而尤以清初规模较大。清初推行鼓励移民西进的政策,如占地为己、免于起科、官给耕牛等,并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鼓励生育,如此湖广填四川达到了高潮。

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的移民运动,使两湖和四川地区的萧氏家族也增多了起来。

谭其骧先生在《湖南人由来》一文中说:湖南人来自历古,五代、宋、元、明居其什九;元、明又居此诸代之什九;而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间,又居元、明之什九。又指出:湖南人来自天下,江、浙、皖、闽、赣东方之人居其什九;江西一省又居东方之什九。湖南人主要来自江西填湖广运动。江西有利的地理位置是湖南移民中的江西人居多的主要原因。江西移民只要越过湖南东部的罗霄山脉就可以进入湖南纵深,与其他各省相比路途近且方便。

伴随着江西移民两湖潮,萧氏族人也大量迁居两湖。江西的萧氏主要集中在吉安市、吉安县、吉水县、泰和县等地区,而来自江西的湖南移民中又以泰和最多,丰城、庐陵次之,南昌、吉水、安福又次之,所以在萧氏族人聚集的地方,有大量的萧姓族人移居湖南,高陶《天涯萍踪--记萧三》称转徙于湘阴县的萧氏后裔多达十万人,可能有些夸张,但某种程度上却说明了移居湖南的江西萧氏族人之多。据湖南各地方志和萧氏族谱统计,约有十八个以上的县市地区的萧氏宗族在明初从江西迁来,而源于吉安、庐陵、泰和的萧氏又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另外移居湖北、广西、广东的各省萧氏族人,也以江西萧氏人数为最。

入川的外地移民主要来自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以及广东等省,尤以两湖为多。据统计,当代四川人口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清代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中的移民后裔,总数达六七千万之巨。

此次萧氏族人迁徙四川,以湖南、湖北为最。据清湖南新化《萧氏族谱》载:明清时,新化萧氏宗族中富公房家族迁四川三十三家,广西八家,其他外徙三十七家;贵公房家族迁四川二十六家,广西二十四家,其他外徙十三家;隆公房家族迁四川三十一家,广西十一家,其他外徙四十三家;魁公房家族迁七家,广西六家,其他外徙四十家;老公房家族迁四川二十一家,广西六家,其他外徙六家;大器房家族迁四川九家,广西四家,其他外徙四家;大乐房家族迁四川八家,广西六家,湖:家,其他外徙十二家;宗贵公房家族迁四川二十家,广西十六家,湖北十家,其他外徙二十四家。仅仅湖南一个萧氏宗族迁往的就达一百五十五家,可见当时湖南萧氏迁四川之盛况。

据《台湾省统志》氏族编不完全调查统计表明,萧姓在台湾居第二十七位,所占姓氏比例为百分之零点九八左右,比大陆萧氏比例高约零点五个百分点。萧氏族人移居台湾始于清代移民开发台湾之初。《台湾姓氏之研究》一书称,萧氏人台,为时甚早,据现在台北炙三芝乡的萧氏家族世代相传,他们的祖先是在郑成功平定台湾以后,就已经移居于大屯山鹿(今北投)。闽、粤萧氏的大批入台开基,则是康熙末年以后的事,有明确纪录的则为以下几件:康熙六十年(),朱一贵反,广东籍义民萧能成等居于下淡水港,稍后有诏安的萧姓人士人垦大目根堡竹头崎庄及覆鼎庄;雍正、乾隆年间,萧明亮人垦今台南县六甲乡;乾隆初年,萧姓泉州人入垦武东堡枋桥头红毛社等庄;同年,萧、林二姓入垦打猫东仕樟脚、大湖底苦苓脚等地,并制纸发售;乾隆十年(),广东萧姓人人垦今台中县东势镇;乾隆三十五年(),萧秉忠人垦今基隆市八堵、暖暖;福建人萧光禄、萧朝汤入垦今台北县瑞芳镇上天里;乾隆四十三年(),萧姓漳州人人垦今台北县林口乡东林村漳寮;萧心匏入垦台北县石碇乡丰田村峰头。

《台湾区姓氏堂号考》称,台湾的萧氏主要来自福建、广东两地。其中福建有泉州府的同安、晋江、安溪、南安等县,漳州府的南靖、长技、诏安等县;广东的饶平、大埔、梅县和陆丰等县。

这一时期,伴随着华人的海外移民,也有一部分萧氏族人走向海外,今天的东南亚诸国以及欧美非等地都有不少萧氏后裔。

8.近现代萧氏与萧姓新支

近现代萧氏是传统萧氏的延续,在近现代社会里,萧氏出了一大批名人,他们有文人学者,如作家萧三,清史专家萧一山等等;也有革命义士,如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萧楚女、萧劲光、萧华等;还有戏曲艺人,如川剧艺人萧楷臣,戏曲大家萧长华、萧锡荃,音乐教育家、国立音乐学院创始人萧友梅等。他们奋斗在各行各业,与全国人民一道为近现代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萧姓新支出现很早,据台北萧氏宗亲会印行的《兰陵世家·萧、钟、叶三姓本是一家》记载,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虽系传说,却反映了那时已有萧姓新支出现。金、元时期,太一教的创始人萧抱珍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也被要求改为萧姓。这些都可视为古代萧姓新支。到了近现代社会,出现了大量的萧姓新支。这些萧姓新支原本并不姓萧,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出于种种原因,而改姓萧氏,之后他们的子女也大都以萧为姓。如萧军、萧红、萧岱、萧殷、萧珊、萧也牧和萧白等。这些萧姓新支在近现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书后面篇章将对他们作一简要介绍。

纠肖复萧,欢迎长按以下







































白癜风白斑复色
北京中医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yuanshizx.com/jysxw/41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