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玉川古镇 走笔玉川古镇 卢广清姚景强 曾读洛阳学者郑贞富撰写的文章《万安山麓访茶仙》。据介绍,在洛阳市伊滨区诸葛镇之南,有一个古老的小山村——玉川村,这里古称玉川古镇,亦称玉川山庄、卢仝茶园、卢氏庄园。并说在年,那里还发现了卢仝牌坊,名曰“茶仙坊”。 众所周知,卢仝,乃济源人。他曾有诗曰:“买的一片田,济源花洞前。”卢仝的幼年时期曾在家乡武山村的石榴寺读书。清《济源县志》曾这样记载:“寺中石榴树,其荫不随日移,但随人移。卢仝读书树下,踱于东,荫覆其东,于西,覆其西,南北亦然,遂成一代诗名。”。在唐代,卢仝是“韩孟诗派”的重要成员,其《七碗茶歌》和“茶仙”之名,誉满天下。读了郑先生的文章,方知卢仝当年在洛阳城外,还有山庄、茶园,顿时兴奋不已。作为济源市卢仝文化研究会的研究人员,我和我的同事们迫不及待地都想前往洛阳考察。 年6月7日,我们卢仝文化研究会一行3人,在副会长兼秘书长卢广清的带领下,驱车前往洛阳,拜访郑贞富先生。在洛阳龙门高速路口,我们见到了等候在那里的郑先生。几句寒暄之后,即直奔玉川古镇。 乘车一路南行,大约20分钟,进入丘陵地带的一条新修的砂石路段。郑先生告诉我们,这是通往玉川古镇的路。仅片刻功夫,车停了下来。郑先生示意我们下车,指着路边一座高高的牌坊说:“这就是你们要看的卢仝牌坊。瞧,‘茶仙坊’三个字虽然有点模糊,但仍依稀可辨。茶仙者,非卢仝莫属。据考证,这是明代建筑。研究这座古牌坊,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卢仝曾居住此地;二是直到明代,卢仝的‘茶仙’之名在人们心目中仍有很大的影响力。”走近这座牌坊,只见四根石柱上镌刻着两幅楹联。内联是:“冰雪古心?,竹筠清节操”。外联是:“先知稼穑之艰难,聪听祖考之彝训”。显然,这是卢仝后裔对先祖的赞美。牌坊的上半部分,还有三重浮雕,皆为数个人物组成。从图上看,似乎反映的是与卢仝有关的故事。郑先生不无遗憾地说:“其中之谜,目前尚未揭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驻足村头一片低洼处的小树林前,郑先生介绍说,这里曾是卢仝家的莲花池。清同治元年(年)《重修龙王庙碑记》曾有这样的记载:“龙王庙者,唐茶仙卢仝莲池之遗迹也。”他说,玉川古镇地处万安山区,海拔米,是个风水宝地,很多名人都埋葬在这里,其中就有大家熟悉的范仲淹。除了范仲淹,万安山南麓还埋葬着姚崇、张说、宋璟、裴度等,个个都是名相。山顶公园的八相长廊,应该就是为他们而建的。山上还有一个亩的大草原。这个草原太重要了,你想,唐代的东都洛阳有万人,达官贵人和名人之多,出行除了坐轿就是骑马。那么多的马匹吃什么?主要靠这个大草原。玉川古镇具有水陆交通之优势,北面有伊河,伊河水面开阔,两岸风光旖旎,是各地向朝廷进贡的重要运河。出龙门,到彭婆,再往南走,到汝阳,则是洛阳通往南方的官道。玉川古镇处在这样一个重要位置,自然少不了人文景观。最有名的就是万安山的龙华寺和奉先寺。其中,龙华寺早在北魏时期就是皇家寺院。说到龙华寺,它就与卢仝有关。龙华寺与卢仝的茶园相邻,卢仝与该寺主持稚禅师是好朋友,曾作《赠稚禅师》诗曰:“春风满禅院,师独坐南轩。万化见中尽,始觉静性尊。我来契平生,目击道自存。与师不动游,游此无迹门。”卢仝的儿子抱孙,幼年也曾在这里读书。 万安山 离开莲花池,怀着对玉川古镇幽深莫测的心情,我们继续前行。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种情景:满目杂草丛生,古老的民房建筑,有的房墻全是石头砌就,有的则是半截石头半截土坯,斜坡屋顶上的青瓦,业已变得乌黑如墨,其间不乏青苔和杂草,还有几处窑洞坍塌后的废墟,此情此景,可谓满目疮痍,给人一种凄凉之感。没等我们询问,郑先生似乎看到了我们惊诧的表情,便向我们介绍说,唐宋之后,金元乱世,玉川古镇被毁。直到明初,又有卢氏后裔从山西移民迁居此地,仍然沿用旧时村名——玉川村。但是,好景不长,清末,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长期活动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省的捻党纷纷起义。年,捻军横扫洛阳南郊,玉川村再次遭劫,村中卢氏族人多被杀戮。少数劫后余生者,被迫背井离乡,逃往相邻的偃师缑氏,再也没有回来。年,捻军平定,先从偃师大口镇山张村迁张姓30户入玉川村,接着,又从龙门镇李家窑迁来10户李姓人家。姓张的居村北,称西山张村,亦称山张村。李姓居村南,仍称玉川村。 万安山 “后来呢?”我问郑先生。答曰:“20世纪80年代初期,玉川古镇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旱。河流干涸,井水枯竭,人畜无水可饮,玉川人时刻面临着生命的挑战。当时洛阳派了四个大厂在此打井,下挖米,也没有打出水来。无奈,为生存之大计,四个大厂只好将绝大部分青壮年招为工人,举家迁往涧西。剩余的,并入别的村庄。从此,这里沦为无人之境。”听到这里,我的心中泛起丝丝凉意。我想,就像卢仝的命运一样,这里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村庄啊!同情之余,我又忽然想到一个问题:甘露之变之后,卢仝有一子逃亡山西。现在济源的卢仝后裔,明初移民时,卢伯通、卢伯元等,是冲着济源城西十二里的武山头下有卢仝墓回归故里的。而明初移到玉川古镇的卢氏人家,也许是卢仝后人在山西的另一支脉,冲着玉川古镇是卢仝在洛阳的久居之地而来的呢? 万安山 我正在思索中。突然,郑先生指着一棵大树说:“你看,这棵大树,大不大?”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原来是一棵皂角树,那树围,至少需要两个人才能合抱得住。这皂角树,过去在我农村老家,见到过。村民们称皂角树为“叫叫板树”。这种树高大挺拔,枝叶茂盛,树冠广阔,生命力强,在大平原上的每个村子都能看到它接天连云的挺拔英姿。皂角树属于豆科植物,落叶乔木,皂角呈豆荚状,可以入药,也当肥皂用。据说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听老人们说,它的生长速度很慢但寿命很长,一般可达六七百年甚至上千年。郑先生接着说:“这个村古树很多,千年以上的皂角树现存十二棵。村民们称之为卢树或茶仙树,据说是卢仝亲手所栽。一直以来,村民们视皂角树为神树。但是,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很多地方掀起了大树进城热,而且价钱不菲。村里人争先恐后把自家的大树卖给山东人。最先卖树的是老支书。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卖树的第二天,老支书突然疯了。接连数日,村里凡是卖树的人家,全部都惹来了大大小小的祸事。甚至,有的家里还死了人。于是,风声四起,村里村外议论纷纷,都说皂角树是神树,古树上有仙,动不得,更卖不得。至此,卖树风波戛然而止。就这样,现存的十二棵皂角古树,才免遭一劫,有幸保存下来。” 万安山 听了郑先生讲述的这个故事,我们都觉得有些神乎其神。但他坚定地说,此事绝非戏言。其实,关于大树上有仙的说法,在济源乃至其它地方,也都有这种传说。为解其中之谜,我记得以前曾查阅过资料。人们视大树为神树或者说仙树,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严格地说,这种神树应为社树。什么是“社树”?《周礼》一书中记载说:“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树者,植树之意也。这里作动词用。“其土所宜”,是说与土壤适宜。也就是说,凡是植在国界边陲或二十五家边界上的树,称为社树。这种树必须因地制宜,与一个地区的土壤、气候相适宜。社树主要包括松柏、杜梨、榆树、皂角树等。社,既代表一个地区,也代表一个国家。中国古代曾有社稷、江山社稷一说。社稷的社,代表土地;稷,代表禾谷。民以食为天,谷是日常主食。谷又是土地上种植的,有土地才有谷,有谷才有食。所以,古人奉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合称为社稷,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象征。所以,人们才把社树与“江山社稷”联系起来。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国以土地和五谷为本。无论是国家还是民间,都是通过祭祀社树这种行为,来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夙愿。也正因为这样,社树才被尊为神灵,不能轻易砍伐,成为千年古树。 万安山 谈论着皂角树的话题,郑先生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正在修葺的大院。门前的一通石碑上,镌刻着四个大字:玉川社学。他说:“这是民国时期洛阳大儒高祐的手笔。早在清代,这里叫玉川书院。现在,洛阳开发玉川古镇,第一期工程,就是先从玉川书院开始。”他指着正忙碌着砌墙的工人师傅,充满信心的说:“过不了多久,书院就会恢复原貌。关于整个玉川古镇的开发,一会儿我会让项目负责人张总向你们介绍。”他招呼我们在院子里浓浓的树荫下坐下,饶有兴趣地说:“今天你们来到卢仝在洛阳的故居,咱们就在这里探讨卢仝的事。” 万安山 卢仝在洛阳的居所,是我们此行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郑先生仿佛不假思索就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他说:“卢仝在洛阳的居所,要从大概念上来考虑。唐代,洛阳周边的十几个县,都属于东都洛阳管辖。文献资料记载,卢仝成年之后,曾隐居少室山。少室山在哪?在嵩山。嵩山有九峰,其中就包括少室山和玉川古镇所处的万安山。在古代,隐居也是一种时尚。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韩愈《寄卢仝》诗中提到的‘水北山人’石洪,‘水南山人’温造,‘少室山人’李渤,都隐居过。但最终也都出山入仕,当了官。卢仝不是不想当官,而是想当大官。因此,要当官,就得到京城去发展。于是,卢仝就来到了洛阳。韩愈诗云‘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玉川古镇。后来,卢仝又搬到了里仁坊。” 万安山 研究卢仝,很多人都认为卢仝一生布衣,很穷,衣食靠韩愈和僧人接济。然而,郑先生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卢仝不穷。如果说穷,他应该是富人中的穷人。你看,卢仝家中有十几口人,其中还雇了两位仆人。韩愈在洛阳为官时,结交了很多穷朋友,包括卢仝在内,也都受到过韩愈的接济。韩愈《寄卢仝》诗中曾委婉地提到自己的难处:‘俸钱供给公私余,时致薄少助祭祀。’因此,韩愈对朋友的接济是一时的,不可能是长期的。那么,卢仝作为一个穷文人,竟能迁居里仁坊,足以说明他不是穷人。在唐代,京都洛阳的里坊都集中在郭成之内,里坊是什么地方?那是王公贵族、公主宰相以及名人聚居之地,像宰相狄仁杰、姚崇,皇家太平公主、长宁公主、安乐公主,著名诗人白居易、杜甫、刘禹锡等,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有学者曾对唐代东都的房价与现在洛阳的房价做过比较,如以可比价为参照,那时洛阳的房价要比现在还贵几倍乃至几十倍。卢仝能够入住名人区、富人区,能说他是穷人吗?那么,他的钱从何而来?至少有三个来源:一、卢仝有庄园,就是玉川古镇。并且,他在这里还有茶园。二、卢仝有收入。韩愈在洛阳担任国子监教授时,曾聘请卢仝为助教。三、卢仝在扬州有祖业。卢仝曾有诗云:‘贾僎旧相识,十年与营守。’写得就是扬州的祖业,是靠管家贾僎来打理的。当然,用卢仝自己的话说,他在里仁坊的宅院是‘赊买’。其实,正所谓‘家有万贯,仍有一时不便。’当代人买房,很多人不同样也是先交首付,其余的,要么借款,要么贷款吗? 万安山 “卢仝在万安山麓住的好好的,为啥要搬到里仁坊去住?”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时,郑先生解释说:“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卢仝在国子监学府任教,里仁坊距国子监很近。二是里仁坊一带里坊众多,居住的都是高官名人。卢仝要想进入仕途,离不开这些人的推荐提携。因为唐代选拔官员,主要有三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这是主流。一种是非科班出身的社会贤达,通过高官推荐,亦可进入官场。如李白,并非科班出身,因结识玉珍公主并得到她的赏识,就推荐他入翰林院,成为翰林待诏。另外还有一种,就是靠父辈的庇荫进入官场。这三种情况,尤其是前两种,都得有朝中官员推荐或提名,才能被任用。像卢仝这类社会贤达,既不想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也没有父辈的庇荫,别说他想当宰相,如果没人推荐,他当个芝麻官也不可能。但是,他一旦进入里坊这种环境,每天和高官名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就有了接触的机会。” “卢仝不是曾写《月食诗》讥讽逆党吗?怎么会……”没等我的话儿说完,郑先生似乎听出我要说什么,便接过我的话茬道:“不错,卢仝是讥讽逆党。但在唐代中后期,宦官专权,逆党执政,文宗皇帝即位后,不愿意忍受宦官专横,一直在寻找能够帮他解决这一问题的大臣。‘甘露之变’的谋划者李训和郑注,以及王涯之类的大臣,正是皇帝所信任的人。他们与宦官仇士良之流,不是一路人。所以,现在人们研究卢仝,一些人误认为王涯是宦官,说卢仝不可能丧失节操与王涯为伍,到他府上作客。同时,这也成了一些人否定卢仝死于‘甘露之变’的理由。王涯被害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不是宦官。其实,把王涯与宦官混为一谈,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听郑先生这么一说,我们都觉得他说的在理。 甘露之变 时近正午,汝州来了4位客人。一直陪同我们的张总介绍说:“他们也是开发玉川古镇的投资者。我们共同开发玉川古镇,你们研究卢仝文化,咱们有缘啊。这里就是卢仝的家,今天中午,咱们就在卢仝家里用餐。”张总叫张耀光,是开发玉川古镇的总负责人,看上去很年轻,但很睿智,说话幽默。用餐前,他向我们介绍了玉川古镇的开发情况。他说:“玉川古镇开发项目,总占地面积亩,总建筑面积30万㎡。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老院落区亩,温都水城亩,樱桃种植区亩,隐士区亩。总投资0万元,计划3年完工。欢迎各位常来指导工作。”张总简短的介绍,使我们感受到了洛阳弘扬传承卢仝文化和文化旅游开发的力度和气魄。接下来,郑先生特邀的洛阳牡丹芽茶的开发者范联合,向我们介绍了洛阳高山牡丹芽茶研发情况。他说:“洛阳高山牡丹芽茶的研发,是一种传承和创新,是取白凤丹牡丹之嫩芽,经科学加工而成。使用时,用沸水冲泡,茶芽在茶杯中慢慢绽放,醇香四溢。洛阳高山牡丹芽茶具有多种养生保健功效,是茶中的极品,常饮牡丹芽茶,使人健康和美丽。根据《新唐书》《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在唐朝时期,茶仙卢仝就在洛阳玉川村创制了洛阳高山牡丹芽茶,成为宫廷御茶和保健用茶。年,原卫生部批准牡丹籽油为‘国家新资源食品’,我市开始大规模种植以凤丹白为主的油用牡丹。截止目前,洛阳种植规模已达18万亩。周南驿集团于年在嵩县、栾川,发展食用牡丹基地多亩。该公司以科技为先导,与有关科研单位合作,致力于牡丹产业化经营战略,建立起了集牡丹种植、产品研发和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体系,重点研发、生产洛阳高山牡丹芽茶、牡丹籽油等系列产品。” 牡丹芽茶 说到茶,郑先生插话说:“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亦称《七碗茶歌》),就是在洛阳写成的。因为洛阳是东都,向朝廷进贡新茶,长途跋涉,需武装押运,所以,诗的开头,才有将军送茶的情节。这里面需要澄清几个问题:一、孟简为卢仝送新茶,不可能在常州或扬州,如果距离很短,委托友人捎去即可,没有必要动用将军。二、宋明清时期的画家,把《卢仝烹茶图》的背景画成芭蕉树,这是卢仝在南方烹茶的情景,不能代表卢仝收到孟简委托将军送来新茶后烹茶的情景。三、卢仝在《忆金鹅山沈山人》诗中云:‘君家山头松树风,适来入我竹林里。一片新茶破鼻香,请君速来助我喜。’因卢仝当时不在济源,诗中的‘竹林’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的‘柴门’,就是玉川古镇卢仝庄园的真实写照。因为常州、扬州和洛阳城里的里仁坊,有可能有竹林,但绝不可能有柴门。”郑先生有理有据地又为我们解决了一个难题。 饭毕。郑先生又欣喜地告诉我们:“洛阳准备成立‘洛阳市卢仝文化研究会’,希望贵会推荐两名人选,兼任副会长、副秘书长。”此次考察带队的副会长兼秘书长卢广清欣然答应。 告别玉川古镇,在回家的路上,我想,洛阳对于卢仝文化如此重视,我们作为卢仝故里研究卢仝文化的研究人员,任重而道远啊! 文/卢广清姚景强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全域旅游”经受权发布 联系 1 本公司因业务需要,诚聘业务专员, 全职、兼职均可。 来源:“济源市卢仝文化研究会”白癜风的外用药海口白癜风专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