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千年道观,走过怎样的兴衰?

大唐碑刻,蕴含着哪些故事?

两根木柱,如何擎起三清大殿?

荆桑枣柿,解读道教文化精粹。

济源老城,荆梁街上,静静地伫立着这所道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奉仙观”。奉仙观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历时八百多年,考证这座道观的历史起源,距今已经多年。

经历了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的兴衰变迁,曾经占地60余亩的道观只剩下两进院落,云集于此的修道者也已经人去楼空,但奉仙观的香火却始终未曾衰落,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道家文化在这里千年永续?散落在奉仙观里斑斑驳驳的历史遗痕,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样的信息呢?

探究奉仙观的建立,离不开一个著名的人物——老子。春秋末年的老子,因为最早提出“道家”的思想并著述《道德经》,被认为是道教的始祖。据考证,李唐王朝初建时期,为了抬高门第并制造君权神授的舆论,尊奉老子李耳为王室的祖先,因此唐代修道之风鼎盛,老子也至此被捧上神位。

据元代史料记载:奉仙观“面河背济,左覃怀右天坛,集山川之盛地形之美聚焉……”。绝佳的风水宝地,可能就是李唐宗姓建观于此的初衷。但是,在如今的奉仙观,唐代建筑已经无迹可寻,何以证明这里就是大唐历代皇帝供奉祖先的地方呢?

更有力的证据,来源于奉仙观三清大殿前的这通太上老君石像碑。这通碑刻的落款为“唐垂拱元年十二月初四立”,并且,在碑文中,可以找到这样的字样:奉为高宗天皇大帝于奉仙观敬造老君石像一座,并夹侍二真人……

这通唐代碑刻,立于公元年,是奉仙观内最珍贵的文物之一。追寻这通碑刻的历史背景,唐代中期的风云变幻依稀可见。

太上老君石像碑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久远,意蕴深刻,更在于它的雕刻工艺、碑文辞章和书法造诣。碑刻上半部以高浮雕的手法,在六龙盘绕中,雕刻太上老君石像,人物栩栩如生,手法精巧熟练;碑刻下半部多字的碑文以四六骈体文写就,引经据典,气势磅礴,被《四库全书·全唐文》全文收录。

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叶昌帜在《语石》中赞誉:“文章宏瞻,书笔遒美,为唐代道家碑碣之冠”。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称这通碑刻“碑身权衡均妥,碑首蟠龙遒劲,碑阴题额道像或坐或立,是唐代佛道合流的实物例证”。

岁月流逝,朝代更迭。当时刻立太上老君石像碑的李唐宗姓大概不会想到,即使没有武则天,大唐帝国也会渐渐湮埋在历史中。现在,奉仙观内最驰名的建筑,应该是创建于公元年的的金代建筑——三清大殿。

年到年,河南省古建研究所对奉仙观三清大殿进行复修时,发现金代工匠所留“大定二十四年”的题记,由此确定了三清大殿最初的创建时间。虽然时间不算太久,但是,奉仙观三清大殿,却以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特点,创造了两个全国之最和一个世界之最。

现存的三清大殿,是一座纯度极高的金代木结构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走进三清大殿,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减柱造手法。面阔五间,宽度达24.5米,进深七架椽,纵深16.4米,这么大的房间,仅用两根柱子支撑全部屋顶的重量,减柱造手法堪称全国之最,把金代的豪放手法演绎到了极至。

两根木柱擎起的三清大殿,为什么能屹立千年始终挺拔如初,这里凸显的不光是金人的豪放,正因为这些独具匠心的创意,奉仙观三清大殿,吸引了几代古建专家的目光。高超的建筑艺术也令人震撼不已。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看过三清大殿后作出这样的评价:手法豪放,运思奇特。

金代对三清大殿的重建,使奉仙观的规模达到了全盛。但是,探究道教文化奉仙观里的厚重遗存,还要追溯到北宋时期。荆木梁、枣木柱,柿木梁、桑木柱,这种奇特的用材,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正是道教文化的精粹所在。

二梁二柱,荆桑枣柿,谐音为“经丧早死”,在中国传统的历史上是建筑大忌。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国教,中国故有的文化观念自然融于其中,道家修行的要旨是追求长生不老,奉仙观的建筑怎么会选用不吉利的材料作为梁柱呢?

留下这个千年之谜的,是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道士贺兰栖真。

据考证,宋代崇道之风盛行,当时身为奉仙观主持的贺兰栖真,曾经受到宋真宗的召见。《济源县志·仙释》中记载着这样的一段对话:“先生有点金术,人言信乎?”贺兰对曰:“陛下圣德睿明,富有四海,臣愿以尧舜之道点化天下,方士伪术不足道也……”关于贺兰栖真经历的描述,奉仙观里至今还留下一通碑碣《赐贺兰栖真敕书并赠诗序》。因为得到宋真宗的赏赐,贺兰栖真开始谋划重修三清大殿,三清大殿梁柱的用材,正是贺兰栖真所选。

据奉仙观内题记:二梁二柱,分别为荆根、柿根、枣根、桑根,分别取自济源荆王、柿槟、枣林、桑榆河四处,这四个地方都因此而得名。贺兰栖真取材的故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

奉仙观,又称荆梁观,也正来源于此。荆桑枣柿这四种木材,虽然并不是稀有物种,但树根能大如梁柱,还是世所罕见。

不拘一格的用材,表现了贺兰栖真修道的豁达思想。还有一种说法,佛教的教义中有“早经死丧”生死轮回的说法,奉仙观的用材,还应该看做金代佛道思想高度融合的文化包容现象。这两种说法,需要今天的进一步考证,但无论如何,奉仙观能历时千年,香火依旧,都反映了一种厚重文化的绵延不绝。

关于奉仙观,还有一些谜团等待解析。比如,贺兰栖真的时代与三清大殿的重建相距百年,在连年战火中,奇特的用材怎样得以完整保存?为什么后人重建和前人用材的思路不谋而合呢?……奉仙观,永远是一部读不完的书。

作者:张群力(济源电视台记者)

编辑







































怎么预防白癜风
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yuanshizx.com/jysxw/15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