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书评多了,读后感也多了。然而多是程序化评论,引经据典者多之,溢美褒奖者多之,很少见到这样一个带着真情和喜爱而又十分中肯、内容详实的“书评”。并且,文中提到的老一辈人身上的许多精神和美德,在当下尤有敦风厉俗之功效。故采编之,并希望能看到这本书。一书怀念,一书感动 ——写在《忆文怀玉》读后(栾世萍) 年春节,我得到了济源市老干部大学刘淑贞老师写的一本回忆录——《忆文怀玉》。原本打算随便浏览一下,缓解缓解疲劳。谁知刚读了几页,便被书中精彩的语句和火热的情感和别具一格的章回体小说的写法所吸引,竟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用三天时间读完。合书掩卷,不由长叹:真是知己难觅,知音难求;夫妻难得,一生奇缘啊! 刘淑贞原是老年大学保健班的教师,也是诗联班学员,今已八十岁高龄。她原籍为河南民权县人,幼年因家中贫困,被生母送人,从小也只上过三年学。她与济源的谭文玉为二婚,各自都有孩子。在婚后近四十年生活中,他们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结下了至死不渝,难以割舍的爱情。 书中用质朴生动的语言,叙述了自已和丈夫谭文玉在旧中国经历过的苦难和在新社会奋发工作的状况,以及在两人相识以后为营造共同的小家庭所做的一切。作者用饱含真情、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一个出身贫农的苦孩子,在抗日的队伍中,在党的教育下,成长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一个具有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高超的领导水平、受群众拥护和爱戴的、地方基层领导干部的全过程。当我大致看完,一个对党忠诚,对家庭负责,对妻子关爱,说话幽默,满腹文才,乐观向上的老干部形象即跃然纸上。读完此书,我千言万语汇作一段感言:纵然光阴会渐渐流逝,纵然人人都会老去,甚至离世,但革命人不老的心,永远如日辉映,与月同行。而其他人,无论年老年少,都会用同样的话先声表达:人家刘老师俩口真是革命伴侣,真是爱情的表率啊,相比之下,咱们真是惭愧啊!惭愧!这样的话听了不少,我就产生了一个向更多人介绍和推荐这本书的想法。一、一部令人羡慕的爱情史此书的第一章,有一篇文章标题为:我欠文玉一个吻。本章节作者叙述了老伴谭文玉重病临咽气的情景:“我右臂轻轻地托着他的头,左手抚摸着他的下颌。看着他憔悴的面孔,干燥的嘴唇,浑浊的目光……他的目光一直盯着我的脸,不舍离开。我悲痛欲绝,多么想深深地吻他一下,可儿女们都在跟前,我有点不好意思……”这是多么深厚而又隐忍的爱情啊。在文中第四章,妻子回忆了他俩初次见面的情景:“谭文玉堂堂正正,体魄健壮。穿着朴素,仪表端正。黑黝脸宠,性格开朗。”“虽然说眼角上有几道鱼尾纹,那是智慧积累的见证;虽然鬓发有些灰白,那是阅历的记载……”“他三句话不离本行,尽说水利灌溉,大谈愚公移山。说毛主席的老三篇《愚公移山》中的王屋太行二山就在咱们济源……”“临走时,谭文玉把准备好的一梱劈柴送到我手中,热情地说,‘拿着,拿着!做饭生火好用!’”“这情真真,进入我的眼帘,情切切,钻进我的心窝,情深深,印在我的脑海。”大家看,这象不象《倒霉大叔的婚事》中的一个情景?作者一连几个排比句,把一个四十多岁的质朴男子汉,对漂亮的矿务局女医生的满意和欣喜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也表达了女方(作者本人)对眼前这个中年男人的成熟和真情感到无比的满足和温暖。第四章第五节叙述的洞房花烛夜的情景是这样的:“婚宴散后,文玉把三个孩子安排好,回到屋里说,不早了,咱们休息吧。我一下子扎进文玉的怀里,倾肠倒肚一吐为快,诉说着原来那段婚姻的一肚子悲伤,和那种难以忍受的委屈与孤寂。”“文玉把我搂在怀里,用手给我抹去泪水,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脊背,安慰说,以后就好了……我两个儿子,全当三个儿子,只要我在,没有过不去的坎。”转而,作者即刻抒发了自己内心热切的情感,独白:“文玉就是那熊熊燃烧的火焰,激发了我的活力,融化了我心中的冰山;它攫取了我的灵魂,将快乐与苦涩,悲痛与甜美混合成美酒,倾注于我的心间……”二、平凡人生同舟共济两人结婚后,文玉了解到善做衣服的淑贞却苦于没有缝纫机,就立刻把老家原来的缝纫机拆拆卸卸,打包好并立刻托运到义马车站,然后扛着几十斤重的缝纫机一路小跑送到淑贞住处,口袋里还不忘装着两柱缝纫机线(细心)。而淑贞也利用下班时间为文玉赶做了一套时兴的铁路服,兴致勃勃地给文玉穿上(满足)。有一次,文玉到义马的家,看到孩子们睡的床是用砖头垒成的跺,很不稳当。回到济源后,立马买些木料,请来木匠,打了新床头,床板,木箱,小椅子一起托运到义马车站,再借辆平车拉到他们住处,甚至连柴米油盐也一起捎来。这可让邻居和朋友羡慕死了。他们说:“你家老谭乍既能干又细心呢?你好福气呀!”而淑贞呢,为了减轻文玉工作的负担,就把文玉的两个男孩一同接到义马矿上学。两年后,淑贞被医院进修学习,文玉就把全家(包括淑贞的侄女)一齐接到济源。这样淑贞就能轻装上阵,顺利地完成了妇产科的学习任务。象这样的夫妻恩爱,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同甘苦共患难的事例,文中记录得太多了。这正是: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平凡之中见真情啊。三、一部教育后代的革命史《忆文怀玉》中,妻子用大量篇幅叙述丈夫谭文玉的成长史。它是旧中国广大农民苦难生活的缩影,也是觉醒了的青年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斗地主打天下,参加革命队伍,逐步成长为党的优秀干部的一个典型。谭文玉出生于济源南樊村的一户贫农家庭。兄弟八个,排行老六,小名六虎。从小忍饥挨饿,人瘦身矮,七八岁才会蹒跚走路。一九四二年遭灾荒年,全家逃荒到山西、内蒙一带。一路上难民成片,饿殍遍野,朝不保夕。只好四分五散,各自逃生。(大哥二哥早年夭折,七弟逃荒路上饿死,四嫂送人,后来三哥被害)谭文玉小时候幸遇抗日爱国人士苗老师,上过几个月私立小学。后因形势紧张,学校停课,被迫辍学。从小立志要杀尽小鬼子的文玉,十六岁时,被八路军的一个团长——原籍济源的谭国全看中带走,参加了抗日部队,成为济源抗日政府警卫班的一名战士。谭文玉头脑灵活,机敏多智,多次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记忆尤深的有“只身奉命,信阳送信”“接受委派,参加谈判”等几次特别行动。有一次圆满完成任务返回济源时,对方为感谢济源警卫班的支援,特奖给文玉盒子枪一把。受到济源的抗日首长表彰,夸奖说:“好小伙,能干!”一九四九年,济源革命政府选送一批干部随军南下,因为工作需要,谭文玉被破例留下分到县政府民政科工作。一九五七年调任克井乡政府,一九五八年被任为克井公社副主任。一九六六年任引沁工程克井营营长,一九七零年任克井乡水利建设组组长,兼克井乡副乡长。一九六五年初至一九六八年十二月,谭文玉参加了济源著名的引沁济蟒水利工程的全过程。他带领广大民工,日夜吃住在工地。用毛主席的雄文四卷作思想武器和精神食粮,以“老三篇”为动力,以老愚公、白求恩、张思德为榜样,提高广大民工的阶级觉悟,激发大家自觉地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抢重担,让方便”“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无产阶级大无畏精神。他们先后劈掉多个山头,跨越多条沟河,闯过80多条山崖,穿越共15华里长的33个隧洞,开山炸石多万立方,完成衬砌50万方,建成了雄伟壮丽、济源亘古未有的“人工天河”。回忆录中,作者着重叙述了有名的“凿开英武洞”“吓魂潭会战”“修蟒河渡槽”“修东方红渡槽”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书中还特别引用了年5月份《人民日报》的有关报道,中间曾四次提到谭文玉的名字和事迹,以及谭文玉当时的发言:“……就是枪毙,我也不离开太行山!愿意把水利工程进行到底的,咱们就同吃同住在太行山,战斗在太行山!”……当下几千民工一片欢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响彻云霄。这是何等的惊天地、泣鬼神之壮举!又是何等的人心齐、泰山移——伟大的精神作用啊!在《忆文怀玉》中,作者提到的几个细节令我牢记于心。它不仅体现了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谭文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优良品质,也表现了谭文玉同群众打成一片,良好的人缘和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比如“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两个烧饼的故事”“善于发现人才”“干部作风决定成败”等几个小故事很自然地穿插其间,让人读了倍感亲切,犹如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一般。同时,一个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带领群众风餐露宿战天斗地的、党的基层领导的形象真实地再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我特别向读者宣读两件事,也是淑贞老师书中提到的。一件是谭文玉从岗位退休多年后的一九八五年春节,当年一块战斗过的水利组的同志曾送他一副对联,上联:跃马挥戈驱虎豹;下联:移山治水缚蛟龙。对联的中间,拥抱着一个浑厚的寿字,再现了当年水利工地的金戈铁马气氛和同志们之间的战友情谊。另一件是二零一三年六月,谭文玉逝世时,时任武陟县县委书记的苗少勇夫妻二人前来吊唁,口中仍象当年一样深情地喊道:“谭主任,老领导,一路走好!”原来苗少勇是当年谭文玉在水利工地时,慧眼识珠推荐和提拔起来的青年技术骨干。由此,谭文玉在任时与百姓水乳交触的关系和在群众中的威信可见一斑。四、腹有诗书气自华老有所为人敬佩谭文玉作为一个没上过几年学的工农干部,在党的多年教育下,理论水平提高很快。有一次,妻子对他说:“本想做个新床吧,又怕别人说我变修了,割我资产阶级尾巴咋办?”谭文玉就耐心地给她讲,什么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就是不劳而获,剥削劳动人民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所产生的物品(这里老谭把剩余价值通俗化为物品),掠夺劳动人民的财产所有权、土地权、房产权。毛主席领导我们推翻资产阶级反动派,让人民翻身作主,就是用自已的劳动所产生的物品,供自已生活所需,这不叫资产阶级,也不叫修正主义。”看看,谭文玉用通俗的语言把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理论讲给小他十三岁的妻子听,让其心服口服,放心过好生活。这还真有点象革命战争时期,投奔革命的进步青年,在聆听首长的马列主义理论课呢。一对老夫少妻融合的革命家庭生活照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谭文玉不仅性格风趣幽默,博得妻子喜爱,而且肚里装的东西也非常丰富,谈古论今,取之不尽。书中写到,俩人初次见面时,谭文玉形容淑贞说,“你就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因淑贞不懂其意,心中误解,就嗔怪文玉几句。谭文玉于是就耐心地给她讲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出处和典故,终于博得她心花怒放,转怒为喜。退休以后,夫妻二人都在老年大学学习。闲暇时,俩人共同游览济源的王屋山,阳台宫,三清殿,玉皇阁等地方。每到一个景点,谭文玉总能滔滔不绝讲出好多典故来。在“翠微庵”,谭文玉告诉妻子说,就在这,孙思邈给龙看过病。他还讲出有关孙真人看病的一个个故事,比如“桃花仙子的故事”“药柜山的故事”以及夔薁沟、送王沟、聚虎坪,汤洼等几个小自然村的来历。在克井盘谷寺,谭文玉特地引妻子登上山头参观清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的碑文。一九八八年,夫妻二人参加了老干部组团到北京的旅游。他们参观了天安门、紫禁城、故宫、颐和园及明崇祯皇帝自缢处。每到一个地方,不用导游讲解,谭文玉就会如数家珍把每个典故、传说和故事讲得一清二楚,头头是道,给淑贞留下了磨灭不掉的记忆,以至多年后的今天,妻子写此回忆,仍顺手拈来。一九九九年,谭文玉只身随老干部团游览了桂林。归来后带回一本厚厚的笔记。他把所到之处的著名景点都作了详细记录,而且在每一景点后都无一例外编写了一副标准的楹联作为概括。十四个景点共作了十四副楹联。最后用“桂林山水甲天下,阴朔景区冠世间”作为总结——好一个细心的丈夫,好一个活到老学到老、学以致用、笔耕不辍的老干部!作为妻子,淑贞对于丈夫谭文玉有说不完的心里话,秀不尽的恩爱情,写不完的思念,表不尽的敬佩。在她心里,丈夫是一座山。高大峻伟,能给她依靠。丈夫是一片海,浩瀚宽广,能给她慰籍。丈夫是座宝库,蕴藏丰富,取之不完用之不尽。丈夫生前给她讲过好多好多的故事。除了六虎的故事,还有乡亲们打狼的故事,小伙伴用弹弓打麻雀吃麻雀的故事。除了古人的故事还有成语、典故的来历。比如给她讲过的成语“一鸣惊人”的出处,“卫哲治勤政为民”的故事、“铁嘴钢牙纪晓岚”的故事等等。在这里,我好似看到了一个天真漫烂的女孩,紧紧依偎在一个慈眉善目满腹经论的老人身旁,专注听讲的幸福和满足。这不仅是作者本人,而且有可能是我们眼前的读者。作为妻子,刘淑贞不忘写的另一件重要事情,就是丈夫老谭的家风传承。她写到,老谭每到年终,都要召集全家开一次年会。他常对子女说的话就是:旧社会没有把我饿死,小日本没有把我打死,三重大山没有把我压死。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使我们过上了好生活,我们决不能忘本!我们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每次年会,他都要把儿女们全部叫到,要求他们把党性、家训牢记心中。五、写书祭亡夫堪称高玉宝谭文玉同志逝世后,作为妻子的刘淑贞无一天不想,无一日不思。从北京看病回来的第二天,便决心把一切悲伤和思念化为动力,付诸于写书祭奠亡夫的行动。她把给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作为自己晚年的奋斗目标。我们不难想象,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文化程度不高,又疾病缠身。不会用电脑,不会打字,拼音也忘了多半。要想写一部表现丈夫革命生涯的一生,叙述自己和丈夫四十年患难与共的幸福生活,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无限爱戴、敬佩及思念之情,是多么困难!但她懂得,铁杵磨成针,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于是,就从一个一个字母、一个一个拼音学起,一个一个汉字在电脑上打起。字典翻烂一本又一本,笔记本翻了一遍又一遍。多少次,她请教老年大学的领导、恳请老师和朋友帮忙,不厌其烦让孙子孙女帮助。经过六年的时间,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二百多页,共十二万字的《忆文怀玉》书稿。这本书的完成,就如同完成一个心愿,一项使命。在读此书时,我好象看到了刘淑贞老师的书桌上,那几本被翻皱了的字典,那一摞摞年代久远、发黄了的资料和老谭留下的笔记……我好象看到了电脑桌前,一位带着老花镜,弓腰屈背忍着病痛的老人,昼夜不停地艰难敲打着键盘的孤独背影……瞬间,我心中产生了一个想法,刘淑贞老师不就是新时代的高玉宝吗?高玉宝的《半夜鸡叫》曾是我们这代人年轻时的精神食粮和学习动力,刘淑贞老师的《忆文怀玉》何尝不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资料和国梦精神传承呢?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处。在这本《忆文怀玉》的后面,有刘老师六年来,用饱含泪水和难以抑制的感情写下的十六首祭奠丈夫谭文玉的诗词,读着让人眼里噙满泪花。于是我也情不自禁地引用了古人《清明》中的两句诗:“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呈献于刘老师,让她在不久到来的清明时节,代祭给真正的革命者谭文玉老人吧!写于年2月15日本 文 作 者 栾世萍,一九四八年生。济源钢铁公司退休干部,济源市老干部大学文史班学员。 《济源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