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融合发展, 奏响了新时代发展最强音。 改革开放40年, 从二元结构到一体化发展, 从以工促农到共同繁荣, 济源城乡发展描绘出一幅幅精彩画卷。 从“经济要翻番, 关键抓住山”到“十八罗汉闹中原”, 从“工业出城、项目上山” 到全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市, 从城乡统筹发展到产城全面融合, 济源城乡发展淬炼出一道道最美风景。 济源从来不缺乏精神,济源人民从来不缺乏干劲,正是有了愚公移山精神的接力传承,快干实干,才有了今天的“醉美济源”;正是有了城乡联袂,打破壁垒,济源才快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市。 敢想敢干城乡一体发展初尝甜头 时代大潮,浩浩荡荡, 顺势而为,方至高远。 40年来, 济源一路逐浪而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济源城乡就迎来崭新一幕。年春,济源相继开放承留、思礼、克井、梨林、轵城、坡头、王屋、邵原、下冶、李八庄、尚庄等13个集市,城乡市场如春潮涌动焕然一新。 年, 济源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发展经济的目标, 迈出了坚定的改革步伐。 这一年,济源农村开始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特别是实行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呈现出以专业生产为特色的新格局。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城乡经济,济源已构建出以工促农、以农促工、城乡一体发展的经济体系。当年,济源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近10亿元。 在此后的10年间,济源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快车道上,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要想富,先修路。 道路建设, 一直是济源的一张亮丽名片。 年底,济源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城乡道路四通八达,路宽道阔,吸引全国多地市前来参观考察。 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柏油路、水泥路将小山村与大世界连接后,农村居民搭上发展的快车,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土里刨食”的农民,在乡镇企业当上了工人;思想落后、信息闭塞的贫困村民,走出了大山,汇入城镇,跃入市场经济发展大潮;原来单靠种植传统农产品的乡镇,联合办起了农产品加工厂,城乡经济蓬勃发展…… 在这期间,农民群众也自觉进行了产业转型调整。轵城形成了小麦和瓜果生产基地,与外地厂商合作建成了济源第一家方便面加工厂;梨林以棉纺厂为龙头,带动了棉花生产基地建设和棉花生产;承留通过联产方式,建成了红果加工厂,稳定了本地果农的生产增收,还购进了其他乡镇的红果…… 与此同时, 城市工业快速发展, 也为实现城乡一体发展作了注脚, 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闻名全国的“五小”工业到当下的产城融合,济源从来不缺发展奇迹。 年,市委提出“工业出城、项目上山”战略,投资数亿元,引导工业企业开发利用荒山荒坡,将工业迁出城区,项目集中到山区,打造产业集聚区,走出一条节约集约用地之路,形成了一条新型工业长廊,让许多农民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和创业。 工业主导的济源, 在随后的发展中, 更是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力促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有效带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先试先行农民尽享“市民待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济源农村与城镇同步发展, 是济源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助推器。 城乡一体化试点, 济源鼎力而行。 进入新世纪,济源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自来水,并摘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近20项“国字号”桂冠,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在节节升高。城乡居民实现就业、教育、社保等“七个完善统一”。全市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要素配置实现“六位一体”,呈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努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济源在巩固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 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
“有了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到医院看病还能报销,花不了多少钱。”年,济源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农村人和城里人享受同样的医疗保险待遇,看病报销一个标准。 截至目前, 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 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深度整合, 实现在各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即时结算。 “以前进趟城真不容易,现在公交车通到了村里,方便得很。”梨林镇南程村村民郭晓媛说,农闲时,坐公交到城里逛街、到商场购物,生活美着呢。 自年来, 济源着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 通过6年来的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革新, 目前已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客运网络。 城乡融合开启发展新路径 特殊的机制优势, 快速的经济发展, 注定济源在许多方面先行先试。 近几年,承留镇花石村因成功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而闻名遐迩。这个只有口人、亩耕地、亩山坡荒地的村庄,正经历的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这项改革盘活了农村资产,壮大了集体经济,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让“沉睡”的农村资产醒过来。 花石村的实践, 是济源市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 如今, 济源农村正散发出新的活力。 走进济源城乡,城镇功能齐全、独具特色,农村环境整洁、生活舒适,农村与城市二元鸿沟逐渐弥合,农村环境越来越美。“家里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村里还有直饮水站,晚上7点村民们就在广场上跳舞、唱歌,农村生活和城里一个样。”轵城镇良安新村李荆花老人颇有感触地说。 更加美好的生活还在后头。 十九大提出, 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年,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顺利获批,我市再次迎来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并开始积极探索全域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同时,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和全域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济源承担着重要的试点、示范任务。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 城乡建设没有休止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济源城乡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迸发出无穷活力, 彰显着现代气息, 呈现出勃勃生机。 李明臣摄 作为全省最年轻、 最具活力的省辖市, 济源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决心 在中原更加出彩的新征程中出重彩。 采写:济源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何岛 图说:济源网王齐齐侯超凡 出品 济源网融媒体中心 编辑 李鹏鹏 校对 邢倩(见习) 统筹 崔鑫 联系方式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yuanshizx.com/jysxc/88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