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济源旅游发展不快的症结

济源的历史文化和道教文化资源很丰富,从远古、中古、近古以至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金、明清到近、现代都有不少历史遗迹、文化遗迹、传说遗迹佐证。济源的女娲补天、愚公移山遗迹是创世纪传说遗迹,济渎庙、阳台宫、灵都观、大明寺是道、佛教发展遗存、五龙口是名山名水遗迹、轵关是历史战争关隘遗迹,还有好多其他的古代名人、现代英雄人物遗迹。因此,济源是历史文化名城不是虚传。

但是,今天济源的旅游却是冷冷清清,天暖时候少有熙熙攘攘的旅游景象,天寒时候各个景区门前更是门可罗雀。过去在才改革开放的时候,社会上传着济源“一道街,两座楼,三座破庙,一群猴”,把济源说成了不成气候的地方。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建设,济源现在市区扩大了,由十七平方公里扩大到五十八平方公里,市区不再是“一条街、两座楼”,就是各个乡镇恐怕也不是“两座楼”了。济源景区现有七、八个,不但全济源不再是“三座破庙、一群猴”,就是各个景区也不再是旧景象了。漫步济源市区,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到达哪个景区也都是春风扑面,看到了不少新的设施。

但是,来济源的游客很多人都感到“景区转一转,心如冰棍凉”,回头旅客很少;济源有的景区甚至走上了合资、出租集资的难堪之路。为什么?原因就是济源景区没啥看,游客来济源旅游没收获。有人把这种现象归罪于景区设施少、有山没水、或者有水没山,致使旅客玩不尽兴,吃不随心,买不随意;还有人说:济源山上缺水,路边缺店,宾馆缺星,服务缺品位,致使旅客吃不随心,买不随意;有人说:景区建设没有钱,不能铺张豪华,落后与国内其他景区·····说法很多,基本上无非都是济源旅游资源少,济源旅游服务差,济源市政府花钱不到位。

果真如此吗?持这种观点的人说实在话基本上都是爱好吃喝玩乐、怡情山水者。他们看惯了九寨沟、神农架的飞瀑,看惯了黄山、华山的险峻,体味了高级宾馆的盛宴,怡情了青岛,三亚的海滩,回头来看济源就是山不奇,水不绿,宾馆不温馨,王屋山土馍太土气,五龙口布猴不高级。因此,才有那种论调。

当然,旅客的吃住行对景区旅游来说很重要,景区自然条件也是吸引旅客的硬件,没有相当的条件,没有引人的景观是不能很好吸引旅客。但是,济源没有九寨沟、黄山那些条件或者是济源那些自然景观条件不完全具备,真的是没有回头旅客的原因吗?我看未必。

旅游的层次与人的层次有很大关系。有的人以怡情山水、陶冶性情为至要境界;有的人因富足、不怕花钱而沉溺玩乐;有的人以爱好科学而观天睹地感慨自然雄奇;有的人以爱好探幽喜爱舍身幽暗、探索古今变化;有的人以深思社会变化、研究社会动态而探究历史;有的人借探秘穷索搜集秘密,而借旅游打探国家机密。人不同而趣相异,景区想让游客人人满意其实也是空想空谈。就像吃饭一样,有人图的是肚儿圆,有人图的是滋味鲜,有人图的是营养,有人图的是猎奇。人不一,心不同;心不同,趣不一;趣不一,感不同。景区的景色、文化、趣味从来就不是为每一个人设定的。

济源旅游胜出的条件不止是山水的静幽、雄奇,不止是旅馆服务程度的星级,不止是吃喝住玩的奢侈、铺张。那些条件或许济源都不具备,因为济源没有张家界、九寨沟,没有华山、泰山,也没有悬云寺、兵马俑,济源更没有延安、井冈山、西柏坡。济源有什么?有愚公移山遗迹、有女娲补天遗石遗迹、有原始的董永坟、槐姻庙、仙女下凡景点,有济水源、有盘谷寺、有王屋山、灵都观、长春观,还有邵关、轵关、湨梁。济源感动人、吸引人的条件是什么?是历史文化的悠悠绵长,是道教文化的天然醇厚,是历史神话的亦真亦幻,是人物事迹的震撼感慨。这些都不是一座有神像的庙就能说得了的,不是一座有铭文的碑就能看到底的,也不是一汪静幽的水就能反映出的,更不是一桌满汉全席就能湮住人心的。

济源旅游不缺先天条件,缺是后天条件;济源旅游的冷清不是天然资源缺少,而是现实创新观念缺乏。济源旅游的开发与发展不只是用设施设备的增添、自然资源更多的创设去让人看、让人想,不只是发展更多优质服务让人享受,让人愉悦,而是要拿出深刻挖掘的真心、放开恣肆丰富的胸怀去开发。就是认真去调查研究,努力去深入挖掘,形成系统东西,进而多方出击,全面创新;就是把那些众多的传说、遗迹、文物以及古迹里面的丰富内涵梳成辫,穿成串,辑成文,汇成集,画成画,绘成图,做成物,编成书,在济源以至全国文化用品店摆出来,在济源以至全国的文化宣传机器上显出来。让济源历史文化能够在游客心中能知其名,耳朵能听其声,眼睛能观其形,行动能感其威。让游客在看、想、品味、体会中得到教育,受到陶冶。让旅客能够从吸引眼球,到引导心思,再到引导欣赏,逐步地会用心赏识、高兴赠送、乐于收藏,进而热心宣传,从而使济源历史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中的位置一步步变亮、变强,成为四方游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信仰、行动慕之趋之的标杆、口中乐之唱之的曲歌。到那时,何愁济源旅游之不兴盛,知名度之不远播呢。可是济源人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如:卢化南先生发掘了大量历史文化和提出的建议,采纳的很少,造成损失很大。如:

1.他和老姚考察的原愁儿沟,做为景区名和猕猴性格相匹配,而改成五龙口有点失雅;大横岭景区名称很好,可要改成明珠岛让人不自在。可祥看《济源地名之我见》。

2.王屋山原比云台山出名,现在效益远不如云台山。就是当初不听卢化南申报地质公园的建议,觉醒后才申报晚于云台山四年,申报后也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可参看《确保王屋山地质公园的金字招牌》、《让黄牌警告不再黄》。我原认为王屋山优势大,可带动其它景区发展,而现实是私人景区(黄河三峡、小沟背、九里沟)做的均比王屋山景区好。

3.他写的《王屋山旅游指南》、《济源山中的猴》、《济源地景》等书是很好的旅游必备书,但送给景区几任领导的书,就没有观看和分析研究,更没有买一部分让职工了解宣传,向外幅射形成磁铁效益,也没有支持鼓励为他们倾心服务的作者和同行。

4.在旅游征文中,由于某人的偏见,把卢化南写的很有典型特色《济源是个好地方》的文章排斥在外,使辛苦的组织投入形同过埸不见效益。

5.王屋山、五龙口两个景区托付投资公司经营,工作没有起色,还拉了发展的后腿,管理层的高薪和职工低收入对峙造成很多矛盾。

6.景区开发至今,王屋山景区只有宗教局赵立中同志写了《王屋山览胜九里沟探秀》;五龙口景区只有教师贺扶宁写了《猕猴王国五龙口》的小册子。两本小册子还冠以景区领导的作者大名。崔云恒教师写了《明珠岛》一书送去三年无人问,该区规划滞后、凭空想象脱离实际,发生事故闻名全国,国家和其它投资几乎打了水漂,明珠岛不明则暗。大多景区均是文化引领远远滞后,景区冷静是自食其果。

7.年年总结,成绩喜人。去年有一位领导在电视中说:“全年旅游收入25亿元”。景区很多人就觉得脸热说:“我们的领导真能吹,要是税务局按这数让报税,看用啥去交哩!”原人大代表党可华经常说:“现在有的领导人都是混的,谋人搞关系想钱,哪有心思干工作。”尽管他说的有点偏激,但确有深层次问题需要认真解决。

济源也有办好的景区:田孝建开创的私营黄河三峡景区效果就很好,他重视文化、聘卢化南等人为顾问,发掘《济源是赵姓人氏的发迹地》、《济源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地带》、《黄河三峡发现火山口》等文章,影响不小。另外小沟背、九里沟景区发展都不错,他们的领导都能以身作则,以景区为家扑身实干,不内耗争斗,不要工程回扣,投资少,成效大。

济源旅游不能只是为了钱,不能只为了经济效益。如果那样,人们看了还是感到山水不如黄山、华山、九寨沟、张家界,看了寺庙也还是感到寺庙不如大雁塔、碧霞祠、悬云寺,看了引沁渠还是感到不如红旗渠、都江堰。济源旅游要始终突出济源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甘为苍生的女娲精神、乐善仁爱的佛道情结、向善献身的仙凡胸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态度。要为教育陶冶旅客人心而去开发、发展济源旅游事业,为弘扬愚公精神、抒发甘为人先的情怀、端正求真求实的历史态度、放飞仁善为他的情结去开发、发展旅游,这样济源旅游才能步出新路,走出特色,发展壮大,才能使济源名扬天下。

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不要以为是济源人就一定知道济源,也不要以为毛主席写了一篇《愚公移山》全体中国人就知道了济源,不要以为济源有了愚公这个能吃苦耐劳、敢于开拓形象,世界各国就知道了济源。济源人不知道济源的还很多,中国人不知道济源的更是没有数,世界上知道济源的恐怕仅仅是九牛一毛。济源不但还没有在中国、在世界面前展示自己,就是在济源人面前也没有完全展示自己。在此情况下,指望一场推介会想让济源旅游红火起来,想让旅游经济发展壮大恐怕还是痴人说梦。我们济源缺的就是动脑子,缺的就是创新意识。

那几年,牛子耕死前写了一本《王屋山笔记》展示了济源丰富的历史文化,卢华南写了《王屋山考古》等多本专著,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解决问题的金点子,揭开了济源尘封千年的历史。他们让世人,特别是济源人了解了济源。过去,在济源招商引资工作中,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投了很多资金,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些成绩都是拿土地、政策去铺垫的。外商来济就是利用济源的土地、政策平台为济源的经济发展作了锦上之花。即使外商为济源经济发展做了很大贡献,世人也只是知道济源经济发展快,而不知道济源文化内涵厚重。

牛子耕、卢华南等人,他们以自己的心血宣扬了济源的精神和文化的内涵品质,让世人深层次地了解了济源,从而向往济源这个地方、向往济源老祖宗愚公、向往人类始祖女娲,愿意来济源看看、转转,愿意和济源人坐坐、谈谈。这就开启了济源旅游的原始大门。牛子耕、卢华南、崔云恒、樊双奇、赵长轩等人,以自己的精力给济源的旅游做了贡献,为济源的旅游开启做了很好的工作,记者曾写了《去卢化南书中寻宝》的文章。但是,这远远不够。济源精神、济源历史、济源文化还需要更多文学作品去丰富,去渲染,才能够彰显济源的魅力。世人需要通过电影、电视剧和剧本、纪实文学、神话小说、故事小说等等形式来了解济源,卢华南已向市委提交了《济源文化的突围方问》,为我们今后的文化发展对症开出了药方。在这一点上,济源市委、市政府、宣传部、市宗教局、旅游局、广播电视局、文明办、文联、市民都有责任努力做好这项工作。

很多问题是长期积累造成的,有体制、资金、认识、态度、规划等方面。只要态度转变,认真去做,就会有好的结果。如果济源的人都像卢化南先生他们那样,以真心去爱济源,以绵薄之力去宣扬济源的优秀文化,以不计报酬的态度去为济源旅游服务丰富内容、挖掘内涵、开拓世人的视野,济源旅游何愁不能发展起来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yuanshizx.com/jysxc/71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