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点击上方蓝色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编者按ID:qqculture 一些激进的年代,如极权主义时期、民族主义时期以及法西斯时期,故乡这个概念就被当做一种机制被滥用了,来将你在家乡的这种感觉和一个国家的概念关联在一起。我们知道民族主义分子犯下了很多罪行,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这种犯罪就被称为“对故乡的滥用”。 故乡对于中国人与欧洲人,有怎样的差异?在欧洲,现代意义上的故乡是城市,是你来自什么地方,而不是原来那些关于乡村的谎言以及那种对他人的排斥性了。在中国,最大的变化将来自于未来的几年时间,随着我们城镇化概念的提出,整个中国乡村将再一次出现我们现在所有人都无法预料到的变化。 在11月2日墨卡托基金会联合Lens杂志举办的以“故乡”为主题的墨卡托沙龙上,奥地利作家罗伯特·迈纳斯、中国作家李洱分享了他们所理解的故乡。 以下是澎湃新闻整理的演讲摘录: 阿克曼:罗伯特·迈纳斯您先来,我给你五分钟的时间,来说一下你今天想讲哪些话题? 罗伯特·迈纳斯:五分钟不够,有这么多历史相关的内容,再加上关于故乡的东西。纠正一下刚刚所说的,如果问我,我的故乡在哪里,我会说我是欧洲人,其实不对,我的故乡是奥地利的维也纳,这是我长大的地方,但我感觉是欧洲人,我不需要一个国家层面的身份。 我们现在在探讨故乡的概念是踏入了一个有很多问题的领域,因为在德文当中故乡这个概念就是指你出生、长大的地方,是你学习在一个社会的环境当中如何生活的地方,是一个你有强烈情感寄托的地方,比如和它的灯光、气味等等都有情感上的关联,以及你会理解当地的社会准则惯例以及语言的地方。 当你离开故乡时,你会感觉到对故乡的思念。那么你想念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是你的故乡。但是故乡这个词在建国时候被过度滥用了,尤其是一些激进的年代,如极权主义时期、民族主义时期以及法西斯时期。在这些时期,故乡这个概念就被当做一种机制被滥用了,来将你在家乡的这种感觉和一个国家的概念关联在一起。应该是国家给了你一个身份,给了你家,家是国的一部分。我们知道民族主义分子犯下了很多罪行,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这种犯罪就被称为“对故乡的滥用”。如果你把故乡和国家连接在一起,这就成了一个带有排斥性的概念。因为有些人被涵盖在这个概念中,但有些人不在。而那些不被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人,就可能会失去自己的公民身份甚至是人权。 所以在20世纪的后半叶,故乡这个概念又是让人非常怀疑的概念,尤其是作家、艺术家和学者们对故乡是持怀疑态度的,认为使用这个概念是不正确的,并且应该把它破坏掉。但与此同时,欧洲的国家在法西斯时代结束之后,在极权主义时代结束之后,又想重新建筑故乡,想创新,建立一个更新、更纯真的故乡,他们又想要一个故乡,每一个人都想要一个具有社会意义和情感意义的家乡。所以人们又试图赋予故乡一种新的纯真意义和形象,尤其通过电影这种方式来描述,于是兴起了一种新的电影,叫做故乡电影。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种对故乡的重建一般指的是乡村,指乡村的生活,那种自然的纯洁之美,在之前经历了政治犯罪之后,人们开始回归自然的纯真,那些老传统的纯真,以及人们在乡村土地上的这种健康之感。而第二种故乡的重建方式是通过运动,运动活动以及竞赛项目,以前没有那么多的体育活动,以前就是跟自然相关的,后来又试图通过体育运动来重建故乡的概念。但是艺术家、学者等等不相信这个概念,他们拒绝接受这种故乡的创新并且进行批判。 尤其是在奥地利,开始出现一种完全新的艺术和文学,是一种反故乡的艺术和文学,这是一种用来破坏和摧毁关于乡村健康生活的谎言的方法,关于这个概念的纯真的谎言。大概在25年间,反故乡的文学和艺术在当时艺术界和文学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奥地利。 然后又出现一个新的趋势,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对故乡概念的重新诠释。简单来说,就是艺术的背水一战,铁幕的倒塌,欧洲国家边境的消失,对于所有欧洲人的服务自由化,单一市场,统一货币等等。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使得那种人们之前所有的国家身份和国家的感觉慢慢的消失,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或年轻几代来说。这些年轻人在这样的状态之下长大,他们就有了一些更清晰、更自然、更有逻辑的对于故乡的理解。对年轻人来说,今天故乡的概念不再是和国家相挂钩的,而是那种非常古老的关于故乡的概念,当然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你出生的地方,你长大的地方,你对那里的社会准则惯例更加了解,你对那里有着强烈的情感所寄托,哪怕更多是憎恨的情感,因为有些关于你故乡的地方你觉得不喜欢,所以会产生非常大的情感。这也说明了这里是你的故乡,因为在其它的地方你不会产生像对故乡这样的强烈情感。这些年轻人在重新构建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故乡,因为他们是移动的,他们在欧洲在不同的城市和地方生活、学习,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说在过去多年来,城市第一次成了故乡这个身份的一个部分,并且超过了乡村,这个是与极端保守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时期的观点截然不同的。现代意义上的故乡是城市,是你来自什么地方,而不是原来那些关于乡村的谎言以及那种对他人的排斥性了。 李洱:我刚才听了罗伯特·迈纳斯对故乡的解释,跟中国确实有些差异。在中国,故乡这个词也经过了很多很多变化,实际上中国人以前很少用故乡这个词,中国人以前用“家”或者“乡”,家乡这个词。当然我们在中国的古代诗文里面可以看到这个词,比如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故乡这个词在中国的古代诗文里很少出现。故乡这个词被人们大面积使用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以前为什么很少使用故乡这个词呢,是因为我们知道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他小时候受教育的时候,他要有一个出仕,就是到外地当官,当他老了之后他要告老还乡。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到外地去,从家乡、从农村到城市里面去,到北京、到开封,到首都,到都市里面去,老了之后回来,所以他有一个离家的过程,也有一个返乡的过程。 这个时候家乡对他来讲不是后来意义的故乡,就是家乡,就是家。在整个中国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面,整个农村没有变化,朝代在更替,城头变幻大王旗,但是整个乡村没有变化,乡村文化没有变化。因为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面,中国的县以下是高度自治的,有农村的宗法制度,有一套制度来管理,所以皇帝是不管县以下的。那么县以下所构成的所有中国人的家是高度稳定的,只有在某些王朝没落的时候,因为战争,家会受到损坏。在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家是非常稳定的。到了年以后,或者年、年新文化运动之后,一大批出国留学生回来之后,对他们来讲,带来了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故乡,这个概念跟以前的故乡概念不一样了,所以中国现代文学里面的故乡,是被鲁迅他们建构起来的。鲁迅在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乡土小说的概念,他把家乡跟乡土联系在一起了,以乡土来相对于一个现代文明的世界。比如说西方文明或者现代都市,它是构成一个二元对立的结构。所以鲁迅最早提出乡土小说。我们知道乡土小说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鲁迅本人干脆写了一篇小说就叫《故乡》,鲁迅的这篇小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实际上已经勾勒出、规划处中国新文学关于乡土的主题,关于家乡的主题,就是现代社会在高速发展,现代文明已经发展到某种地步,但是整个中国乡村仍然十分的封闭,我童年时代的朋友仍然过着非常愚昧的生活,就是闰土这种生活,所以我需要启蒙他,所以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就是启蒙主义的一个主题。 再到后来,中国乡村出现很大变化,这个变化是因为毛泽东的一套战术战略,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把支部建在连上,他指的是在军队里面,对乡村也是这样。在县以下一直到村里面,县、乡、镇和村都建立了党支部。自从年之后,所有意识形态开始第一次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整个乡土的文化、政治开始和中国的北京、上海的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这种情况一直从年某种意义上保持到现在,但是当中仍然也有变化,就是年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中国人故乡的概念相对于现代文学当中的故乡概念又有一些变化,人们不再是因为政治原因,比如战争而离开家乡,人们开始因为打工的这种形式,为了生存,为了过更好的生活,人们离开家乡,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对乡村、对乡土的概念又出现了新的理解。 总体上而言,中国人对乡村的理解,大部分待在城市的人不愿意回家。刚才很小的女孩,竟然说她愿意在北京结婚,这样的变化我认为非常大,但是最大的变化将来自于未来的几年时间,随着我们城镇化概念的提出,整个中国乡村将再一次出现我们现在所有人都无法预料到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会在文学作品当中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我现在无法预料。 阿克曼:中国有没有类似的一种怀疑、否定故乡的过程,有这种现象吗? 李洱:我刚才提到一点就是鲁迅先生他的伟大,就伟大在对故乡主题的表现上,他第一次对故乡提出了质疑。在此之前我们说低头思故乡,想的全是故乡的美好,故乡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中国人到目前为止仍然把埋葬爷爷奶奶的地方叫做故乡。但是鲁迅第一次对故乡那样一种古老的文明,那样一种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提出了怀疑,在此之前没有人怀疑。鲁迅的怀疑当然包含了他的启蒙主义思想,他认为就像故乡的人一样,仍然生活在一个如此愚昧的世界里,所以需要用西方思想进行启蒙。我之所以说鲁迅大致归纳了整个现代文学的主题,就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当中那些最好、最棒的作家,除了沈从文等极个别的人,他们对整个中国乡村、对故乡所代表的文明是持否定态度的。这种否定不仅是否定了他小时候生活的村子所代表的文明,更大意义上,因为我们知道整个乡村更多沿袭了两千多年来的文明,实际上是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明的一种否定。所以这样一种反故乡的东西,跟罗伯特?迈纳斯谈的反故乡,至少在表现上、表面上是一样的,但是内部可能有一些不一样。西方的反故乡文学可能包含对纳粹主义的反思,我们包含的是对封建、对愚昧的反思。这样一种传统如此珍贵,但到年以后它断了。比如说到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我们关于乡村生活的小说,影响最大的是浩然的小说,整个中国乡村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局面,虽然同时在饿死很多人,但是在文学里面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还有李准,关于《李双双》的小说,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对于这种歌颂式的、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一直到年之后才重新变成对乡村文明的质疑,而这种质疑来自于中国的知青作家,他们本来生活在城市里面,突然有一天被命运抛到中国的某一个乡村,他们在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对比当中,发现了农村的那种愚昧或者落后,在他的小说和思想性随笔里面出现了所谓两种文明的对撞,文明和愚昧的对撞。 所以他们的作品里面呈现出一种很大的张力,他们一方面对乡村文明表现出一种很大的不满,但是随着这些知青作家年龄越来越大,我们现在发现,知青作家现在又开始无限地怀念当时他曾经否定、曾经质疑的那种生活。也就是说,中国人对故乡的态度,对乡土的这样一种质疑,是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但是随着作家本人的年龄变化,又出现了变化,他又开始怀乡了,这种现象甚至出现在最激进的作家身上,比如出现在北岛身上。 罗伯特·迈纳斯:我想今天的发展趋势是非常有意思的趋势,但我觉得如果你批判自己的故乡,而与此同时怀念你的故乡,这两者不是一种矛盾。正正相反,我认为如果你带着很深的情感批评你的故乡,其实也证明了你在这里有一种家乡的感觉。有时候,如果你不了解某些事情,生活可能更加简单,但是你永远也不会有这种家乡的感觉。 关于这种概念的形成,如果把词语换一下,有些东西可能更容易解释。我们用地区这个词来指代故乡。我们都知道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即便与其它地区有着共同的语言,每个地区也会有自己的方言和口音,有自己的文化特长,有自己的传统。如果你是在这样的地区长大,你一直以来可能会认为这个地区是你的家乡,你对这个地区会更加了解,尽管这个地区跟其他很多地区共同形成一个国家。而民族主义者的想法是,创造出一个许多不同地区共有的东西,但现实情况是这些地区没有这种共有的东西,或者即便有,也是与其它国家地区都共有的。通常来说,人们对生活有什么要求呢?他们希望有好的机遇,安全,基于人权的法律框架,有好的教育制度,良好的医疗体制,人们想要的就是这些。我觉得对于这些,无论是德国人还是葡萄牙人或荷兰人或奥地利人,需求都是一样的。这些是最基本的需求,每个人都有,不需要有一个国家来保证。你不需要一个国家来保证所有人都有这样的需求,这样的话,家乡的感觉其实就是你所在地区的特定文化。关于这些基本的需求,这是一个欧洲的概念,你可以肯定如果你搬到其他的地区或城市生活,你会发现这个地区的情况也是一样的,这些基本的需求是一样的,不同的地方就是不同的家乡的丰富程度不一样。 阿克曼:在中国很明显,一谈莫言,每个人都想起山东高密。读贾平凹的作品,每个人马上就想陕北。在欧洲也有这种很强的写作区域性背景。 李洱:莫言先生、贾平凹先生和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这些小说的读者基本上来自城市,西方也有很多读者喜欢他们的小说,认为在他们的小说当中看到了中国两千多年文化发展到今天的一些的变异。所以中国写乡土小说的会引起西方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白疯癫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