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编接到求助电话—— “我叫李合堂,是河南省济源市大峪乡大峪街北头李氏家族后裔,今年58岁,现居住在济源市承留镇周庄村。 “家族寻找长葛族亲的愿望40多年来从未断绝!我自己也长期苦苦寻找族亲却没有结果。所以特别想借助‘今日长葛’这个平台,请长葛的好心人伸出援手,帮我们李氏家族寻找失联多年的亲人!” ◎李氏家谱记载:如柏生育二子文才、文宝,迁往长葛 李合堂说:“根据现在老家谱记载——先祖君用、君仁二公,君用生育二子,长子如松,次子如柏;君仁生二子,长子可观,次子可见。如松生育四子:文秀、文魁、文平、文升;如柏生育二子:文才、文宝。” 李合堂称,家谱记载的李氏家族到目前为至历经16世,文才、文宝二公是第三世。虽记载有文才、文宝二公迁往长葛,但何时迁的,迁往了何地,却没有答案。 “有传说大约是明末清初,二公迁往长葛和尚桥。然而我族曾多次去往长葛和尚桥查询,均无结果。”李合堂说。 李合堂介绍,可以肯定的是文才、文宝二公是从大峪北头或西坡迁走的。 “大峪、西坡二村相邻。大峪在焦山东侧山底部,西坡在焦山东侧半山腰。我们李氏迁入大峪最先居住于大峪北头,故称北头李。现存老家谱记载我们陇西李氏的字辈是:君、如、文、宏、思、建、天、发、云、广、怀、诗、书、持、世……” ◎传说:长葛后人回来过,知道李家祠堂在哪儿 李合堂称,文才、文宝二公的后人曾回来寻亲,并留下了两个与之有关的传说。 传说一:(大约清朝中后期)有一年从长葛来了一个逃荒者,到大峪西坡,李氏族长见他体格强健,留下做一长工。 到了秋后冬季不辞而别,也不要钱,主人也没在意。到族下在冬至祭会之时,发觉“家谱”不见,方知是此人带走了。 传说二:一年春末,西坡岭上不少人在锄早秋,看见一个人骑大马一匹,头戴礼帽,身穿兰衫。到西坡索罗嘴苇园沟下马,将马栓在树上,换一身破衣、走到西坡老家转了转。又到岭上看了看,下到沟里换上衣衫,骑马向南走去。 族人省悟,认为是长葛族人当官,回故里探家,马上追赶,但没追上。 直到战乱之年,有一天来了两个黄协军到大峪大奎岭小西庄,找甲长李广南讨要壮丁费。时值春节期间,甲长把他带到家中,端上饭菜让他们吃,其中一个两眼一直看墙上挂的家堂轴,让他吃饭,他也顾不上吃,直到看完。他问甲长是啥辈,甲长说是“广”字辈,他忙说:“我是长葛的,咱们是一家,我低你一辈”。甲长忙又整菜招待。 传说二的另一版本:有一年,长葛有二人骑马来到大峪,在到大峪街外边的大柏树那地方,换下官服,穿上便衣,到李家祠堂拜祖。 当时处于战乱年代,如果族中一人犯罪,要灭全族人。不知二人的具体情况,所以当时没有相认。 二人不愉快地离开,然后换上官衣骑马而去。当族人听说后赶紧去追,追到黄河边上(有七八里路),二人已过河骑马南去,朝洛阳的方向走了。 “传说一和传说二先后顺序已经无法考证,但有一点肯定的是长葛后人确实回来过,且知道大峪、西坡的实际地理情况,也知道李家祠堂在哪里。”李合堂说。 ◎“请大家帮忙,相互转告,完成夙愿!” 李合堂称自己是家谱记载的第十二世,与文才、文宝二公整整隔了8代人!究竟是什么信念让李合堂及其族人世世代代锲而不舍地寻找走散的族亲? “寻找族亲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家族使命!文才文宝是我们的族人,我们寻亲理所应当。族人们时常挂念长葛族亲,但当时没有能力去寻找。但近40年来,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找长葛二公后人的脚步。”李合堂说。 李合堂与其他族人只要得知任何有关长葛族亲的消息,就会尽力寻找,有时甚至步行到长葛贴启事,走访村民老人,但一直没有结果。 “现在网络时代来了,更方便了!我在网上到处发布信息,充分利用QQ、白癜风资讯网中科UM-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