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治疗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以下文章来源于映像PICS,作者杜学文

映像PICS.

中国梦想文化阐释山西故事艺术呈现

在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极为重要的文明形态,对构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与华夏文明是最具典型性的古典文明。从华夏文明到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在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极为重要的文明形态,对构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所处地理文化环境不同,其基本形态也表现出很大差异,发展活力也呈现出不同样貌,生命活力也显现出不同韧性。其中,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与华夏文明是最具典型性的古典文明。它们生成在不同地区,出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活力,产生了不同影响,也有相应的命运。其中古埃及文明与古两河文明对古希腊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古希腊文明又逐渐发展,对欧美文明产生了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不一定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是不同文明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表现,但我们仍然需要认识到,它们的形成与演进对人类文明整体具有重要意义。古印度文明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逐渐显现出自己的面貌,使人们认识到其基本形态与历史贡献,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大古典文明由于自身特质决定,在历史的某一时刻发生了中断。表面的原因是被其他更强势的文化或文明摧毁取代,实质性问题是自身不具有承受外来文化与文明冲击的韧性。

如果最重要的古典文明都被摧毁取代,人类就会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那就是没有了从人类诞生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形态。如果文明是在不断消亡与不断新生中发展的,其后果就是,生产方式的中断与重建,价值体系的消亡与再生。人类就可能在某一种文明层面徘徊不前,在不断消亡、重建中迷失自我,进而也将迷失方向。尽管这只是一个不能证明的猜想,但实际上也反映出人类的一种忧虑与危机。所幸的是,在诸多文明形态中,仍然有一种古典文明一直延续而来。这就是伟大的华夏文明。华夏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形态,是从其形成之时起就不断发展、进化、延续至今的文明形态。这并不仅仅是华夏的幸运,亦是人类的骄傲。正是由于华夏文明的存在,我们才能够了解一种从形成以来一直至今仍然存在的活态文明,而不是通过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研究来想象与证明的曾经的文明。

华夏文明在其形成、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中显现出非同一般的创造活力与生命韧性,实现了古典文明的转化与蜕变,形成了更具活力与包容性的中华文明,并完成了与其他文明形态有别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结构形式等诸多方面的构建,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发展力。也正因此,她的生命活力与创造力具有非同一般的韧性,历尽劫难而不死,创新转化而新生,从形成以来一直延续至今。

一、华夏与华夏文明

所谓华夏文明,就是在华夏地区,由华夏民族创造形成的文明。这种文明区别于在其他地区,由那一地区民族创造的文明。那么,华夏是什么意思,其所指的区域在哪里,其人民是哪些人?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所说的华夏地区,就是华夏民族生活的地区。而华夏民族,一般认为是在炎帝族群与黄帝族群统一之后形成的更大的族群联盟。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自己是炎黄后人的原因。那么,“华”与“夏”又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华”,其最初的含义是“花”,指草木所生之花。由此,华、花二字可以通假借用。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个部落氏族被称为“华胥氏”。据说他们是生活在长满了鲜花的地方的族群。他们逐渐发展、壮大,并往各地迁徙,创造了最早的农业文化。

华胥氏的代表性首领是“华胥”,大约生活在距今年左右的时期。据史籍记载,华胥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履雷泽而生伏羲与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帝、黄帝。从这样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华胥为炎黄二帝的曾祖母,他们具有血脉相承的关系。在华胥活动的时代,人类社会还处于母系社会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传说中往往托神灵为父。华胥就是因为在雷泽踩踏了雷神的脚印,感遇神灵而怀孕,生下了伏羲与女娲。她带领华胥氏族人民发展生产,渔猎采集,形成了人类早期的渔猎与农耕文化。同时,制嫁娶之礼,表明这一时期人类稳定的婚姻制度开始形成。更重要的是作书契以代结绳,出现了最早的文字等等。可以说,这一时期,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进入了初期的渔猎农业阶段,文明的曙光已经显现。所以,人们认为华胥是中华民族之始祖母,中华文化之源头。

(析城山)

那么,华胥氏的故里在什么地方?这一问题非常复杂。研究者所说各异,依据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最主要的观点认为,华胥氏的故里在陕西蓝田一带,或者甘肃成纪一带,以及山东泰山一带等。不过也有研究者认为在山西阳城、河南济源王屋山区之析城山(华仁葵、李立政、宋泽霞著,《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年11月第1版,第33页)。大致来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口逐渐增加。原有的地区不能满足这种增长的要求,很可能是华胥带领其部族人民在黄河流域迁徙,以寻找理想的生存之地。在这样的迁徙中,他们的分支或先或后走向了不同地区,如前所说之蓝田、成纪或泰山等等。但不论他们迁徙至什么地方,均以“华胥氏”为名。事实上各地多有相关传说记载。如山西吉县就有人祖山一带是伏羲、女娲滚石定婚之处的传说等等。这些不同的传说反映出在大约距今年的时期,华胥氏已经创造了比较先进的文化,并在各地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人文之始祖。

从考古研究来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出现了以“花”为图腾的文化现象。年,考古学家李济先生与地质学家袁复礼先生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探寻夏墟,发现了许多极为重要的考古遗存。其中的彩陶花卉表现出惊人的艺术性。这种花一般被称为玫瑰花。但也有专家认为应该是柿子花。其描绘方式以红色为底,将花的主要特征浓缩为弧线、钩叶、三角等母题,配以斜线、直线、圆点等连缀,构成一种结构严谨、协调流畅,简洁抽象、美观大方的装饰性图案,被称为“西阴之花”,反映了一种以“花”为标识图腾的文化现象。以西阴之花为代表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出积极地向各个方向延展的趋势。其核心地带在晋南、关中、豫西地区。表明在距今大约年的时期,有一种以“花”为标识的族群生活在这一带。这些人民应该就是“华族”。苏秉琦先生指出,仰韶文化的人们是形成后来汉族共同体的核心,核心的核心是它的庙底沟类型,它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是带有这类花卉图案的彩陶。因而,“华族的核心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人们。华族之名即源于他们使用的花卉图案”(苏秉琦著,《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年11月第1版,第页)。

现在还缺少实证来证明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的花卉图案反映出来的人群就是华胥氏部族及其后裔。但是有专家认为,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可能对应的是炎帝族群,而庙底沟类型对应的应该是黄帝族群。如王克林先生就持这种观点。他在《〈山海经〉与仰韶文化》一书中特别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所言很有见地。但是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这就是人们一般认为黄帝族群属于游牧族群,而炎帝族群属于农耕族群。如果确如王克林先生所言,那么炎帝族群的主要活动地区,也就是半坡文化最活跃的西北地区还少见典型的早期农耕文明之考古发现——这样的话,就不太好证明炎帝部族对农业的贡献。而黄帝部族作为游牧族群,在完成了阪泉、涿鹿之战后,又如何突然之间实现了农业的飞跃,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不过苏秉琦先生则认为,仰韶文化的两期,也就是包括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的时期,就相当于神农氏的兴盛期与衰落期。而河南龙山文化的早期,大约同传说中的黄帝尧舜时代相当(《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第页)。这一观点应该是比较符合历史的。从史籍记载来看,炎黄联盟形成之后,各代帝王均为黄帝后裔,似可说明其与华胥氏之关系。

这些被称为“华族”的人们主要活动在什么地方呢?人们比较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yuanshizx.com/jysxc/128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