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发源于济源的济水,造就了辉煌灿烂、源远流长的济水文化。文献资料显示,周朝时,周天子已经开始祭祀包括济水在内的五岳四渎。隋唐时期,祭祀济水已成为国家大事。隋开皇二年(公元年),隋文帝颁诏在济水源头修建济渎庙。隋开皇十六年(公元年),隋文帝将轵县北部划出,设立济源县。唐贞观元年(公元年),轵县并入济源县。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轵城逐渐变成了村镇。一座因济水和济渎庙而诞生的新城冉冉升起……

每次步入济渎庙,我都会不由地发出赞叹,不仅仅赞叹济渎庙建筑的精美绝伦,更赞叹北海池内一股股从地下翻涌而出的泉水。如今看上去有些“柔弱”的泉水,古时曾经汇流成河,三隐三现,独流入海,最终位尊四渎。

这条河就是济水。济源因位于济水源头而得名。灿烂的济水文化和古老的济渎庙,一起造就了济源这座城市,并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之魂。

一条有“德”的河流——济水

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名河大川数不胜数。论大小,济水与同列“四渎”的长江、黄河、淮河相比,实在是不在一个水平上;论名气,济水也不如黑龙江、怒江、澜沧江等。可是,济水为什么能够位列“四渎”,尊享皇家祭祀?这个问题,今人在问,古人也在问。

隋开皇二年(公元年),隋文帝颁诏在济水源头修建济渎庙。40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就对为什么要祭祀济水感到困惑,并问大臣许敬宗:天下很多大河都不能享受祭祀,为什么济水那么细小却位尊四渎。许敬宗回答:济水虽然细小,却能三隐三现独流入海,因此受到世人的尊崇。

“渎”,是独流入海的河流。在古人看来,大海是河流的最终归宿,是河流的精神家园,而能奔流入海是河流最光荣的事情。

在许敬宗看来,济水位尊四渎不是因大小,而是因为它是一条有“德”的河流。济水虽然不大,却独扬长波,一往无前,历尽艰辛,三隐三现,最终奔流入海。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正是济水的真实写照。

扬波入海却独清,是济水之“德”。宋代名相文彦博曾经在《题济渎》中称赞济水:“导沇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称颂济水:“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诗人们用“清济”“高洁”等词,描述了济水之“德”,表达了对济水的敬仰。清代乾隆皇帝巡查中原时曾祭祀济渎庙,赋诗云:“源从导沇,功著截河。伏从流谦,淆之不浊。”而历朝历代对济水的封号中,都有一个“清”字。政治“清明”、社会“清平”、为政“清廉”、做人“清白”……数千年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济水有人格化的魅力。

坚韧不拔,锲而不舍,至清远浊,坚守其节——这不正是济水之“德”吗?

独流入海的济水真的很小吗?

与长江、黄河、淮河比起来,济水有些小,这毋庸置疑。可是,济水真的是一股细流吗?答案是否定的。

《尚书·禹贡》中记载:“(济水)入于河,溢于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汇于汶,又东北入于海。”这是关于济水流向的历史记载,为我们勾勒出了济水的流向图。关于济水的源头,史书记载较多的是发源于王屋山。王屋山上的云气化为水,滴到天坛峰西崖下的太乙池里,称为沇水。沇水穴地伏流,到达平原后涌出为泉。出自龙潭的是济水西源,出自济渎池和珍珠泉的是济水东源。二源汇流后,东流至温县,穿越黄河在荥泽再现,而后又潜洑东流至陶丘再现。如此,构成了济水三伏三现说。

可是,曾经独流入海的济水为什么消失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比较普遍的答案是:黄河夺取了济水的河道。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理历史学家创始人和开拓者史念海先生曾经对济水故道进行过考察,对秦汉以后济水的变迁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据他考证,古济水上游(河南境内荥阳至开封地段)在秦汉之际已经断流,其下游的水流唐宋以前仍有舟楫之利。直到宋金时期,由于黄河改道,占据了济水河道,济水才完全消失。关于济水消失的原因,史念海先生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和长江、黄河、淮河相比,水源少,流域面积较小;随着近两三千年来地球气象的变化,济水流域雨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黄河泥沙淤积和屡次改道,侵占了济水河道。

如今的济水虽然已经不再是“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的模样,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址。据考古人员发现,在济水流域内,古文化遗址比较密集,有近50处。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古济水流域的史前文明早在八九千年前已发育成熟。在济源境内,已发现有属于仰韶文化的栗树沟遗址和属于龙山文化的原城遗址、沁台遗址、苗店遗址等。

独流入海的济水已消失,文化中的济水依然万古留存。

一千多年的奢华与荣耀

隋开皇二年(年),隋文帝颁诏在济水源头修建济渎庙。隋开皇十六年(年),隋文帝将轵县北部划出,设立济源县。唐贞观元年(年),轵县并入济源县。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轵城逐渐变成了村镇,济源则因为济渎庙而兴盛,逐渐发展成为这片土地上的第三座城市,并延续到多年后的今天。

记者刚来济源的时候,曾经问一位济源本地的朋友:“你去过济渎庙吗?”当时已经26岁的他给了我一个令人吃惊的答案:“没有。不就是一座小庙,有什么可看的?”济渎庙真的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庙吗?答案是否定的。如今,济渎庙被人们称为“中原古建筑博物馆”,也被称为“中国第一水神庙”。

济渎庙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布局呈“甲”字形,占地余亩,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四渎古建筑群,现存宋、元、明、清古建筑20余座,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渎庙分为4个部分,前为济渎庙,是祭祀济水神的地方;后为北海祠,是祭祀北海神的地方;东有御香院,是古代祭水时钦差临时休息的地方;西有天庆宫,是祭祀玉皇大帝和三清的地方。济渎庙主体建筑排列在三条纵轴线上,中轴线上有清源洞府门、清源门、渊德门、寝宫、临渊门、龙亭、灵渊阁等,两侧有御香殿、接官楼、玉皇殿和长生阁等。

济渎庙供奉的济水神,自唐代起,被历代帝王多次封赠:唐玄宗封济水神为清源公,宋徽宗封济水神为清源忠护王,元仁宗封济水神为清源善济王,明太祖改封济水神为北渎大济之神,清雍正皇帝封济水神为北渎永惠大济之神。从春秋战国开始,遇到国家大事,如战争、政权更迭甚或皇室成员的生死,国家的统治者都要向济水神祭告。明清两代对济水神的祭祀达到高峰。明代自朱元璋至朱由检,17代皇帝没有一个不派钦差前来致祭。清朝时,清圣祖康熙皇帝在自己60大寿、平定准喀尔及漠北时都向济水神祭告,康熙、乾隆则分别赐匾“沇济灵源”“流清普惠”。

济渎庙内的古建筑和遗迹,有唐代的糯米墙,有河南省年代最早、形制最大的单体木结构建筑——北宋济渎寝宫,也有世所罕见的“工”字形大殿与回廊。济渎庙内的建筑,既有北方建筑粗犷豪放的恢弘大气,又有江南园林精雕细琢的匠心独具。

济渎庙内现存珍贵的碑刻40余通,记载了自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直到民国多年的历史。其中,唐代著名文学家达奚珣撰文、书法家薛希昌用“金剪刀”隶书书丹的《有唐济渎之记》,疑为宋徽宗用瘦金体书写的《灵符碑》,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亲笔书写的《投龙简记》,明太祖朱元璋圣旨、御用书法家詹希元书丹的《大明诏旨碑》,都是非常珍贵的碑刻精品。这些碑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反映古代祭祀制度和朝廷政事变动的内容,又有记载济渎庙历史和当地人文的内容,文笔优美,书体美观,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元代大学士许有壬所书“天下第一洞天”石刻,原存于王屋山,明嘉靖四十一年被蔡汝楠重置于济渎庙内,如今成为济渎庙内的重要文化景点之一。

“夜来明月枝头动,疑是将军宝剑光。”两棵栽植于汉代的古柏——汉柏与将军柏,与这里的古建筑、碑刻、石刻等文化遗存一起,诉说着济渎庙多年的奢华与荣耀。

让济水文化重现辉煌

济源,因济水而得名,因为济渎庙而日渐兴盛。因此,济水文化就是济源的根、济源的魂、济源的脉。

说起济水文化,我们会想起济水独扬长波、一往无前,历尽艰辛、三隐三现,终于独流入海的壮举;会想起被历代文人赞颂的“清济”“高洁”,会想起政治“清明”、社会“清平”、为政“清廉”、做人“清白”等美好愿景。记者发现,坚韧不拔、锲而不舍,至清远浊、坚守其节等济水文化的核心内容,竟然与我们当前大力提倡的愚公移山精神和廉政文化十分吻合。

济源是一座山水之城、文化之城。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积极打造“一山一水一精神”品牌。我们相信,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济水文化必定会重现辉煌,济源这座城市也定然会更加繁荣昌盛。

来源:济源日报

制作:济源报业传媒有限公司

长按识别







































倍他米松片
白颠疯医院地址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yuanshizx.com/jysxc/10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