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话 民 生 近年来,济源市为破解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全面推进人社基层服务平台建设,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济源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惠民,济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大林,济源市坡头镇留庄村人社服务站工作人员张瑞霞一同做客FM、FM、AM河南新闻广播《对话民生》节目,介绍济源市人社基层服务平台建设。 人社工作关乎民生,建设人社基层服务平台是当前服务百姓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只有把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转向基层,率先实现人社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济源市为破解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全面推进人社基层服务平台建设,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王市长,先来介绍一下济源市人社基层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吧? 济源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惠民 王惠民: 年以来,济源市结合国家全域一体产城融合化示范区建设要求,以打造最佳营商环境为契机,以人社服务更加为民便民利民为目标,以推进基层服务平台“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建设为核心,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努力构建市镇村三级人社基层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互联网+人社”便民服务体系,把公共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把人社服务的窗口建到百姓身边,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人社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目前,济源市已经形成了市级综合服务大厅、镇(街道)人社服务所、村(社区)人社服务站的三级服务体系。 在推进基层服务平台标准化方面,机构设置上实现了市级服务大厅进驻市民之家、镇级服务所进驻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进驻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进驻”;窗口建设上实现了窗口名称、形象标识、设施设备、功能区域、服务事项、业务流程、服务标准、管理模式“八统一”;窗口服务上实现了基层平台服务事项、受理窗口、政策依据、服务流程、收费依据、承诺时限、服务电话和监督电话“八公开”。 在推进基层服务平台信息化方面,加强系统互联互通、推进信息共享应用、积极推广“移动服务”,建成市镇村上下贯通的公共服务信息网络体系,推动实现项人社业务在基层前端受理、网上分级办理,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在推进基层服务平台一体化方面,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强化部门协同合作,推动上下联办、同城通办、一体服务。 年以来,全市共设立达到国家人社部、省人社厅建设规范标准的人社基层服务平台个(市级人社综合服务大厅1个、镇级人社服务所16个、村级人社服务站个),服务窗口个,平均每2到3个自然村就有一个人社服务窗口,努力实现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努力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效、快捷的人社服务。 年9月全省人社基层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推进会,12月份,人社部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座谈会先后在济源成功召开,今年4月,人社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刘从龙司长一行专程到思礼镇竹园村人社服务站调研指导工作。济源人社工作扎实为民、成效突出,获得了省内外同行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目前都有哪些业务延伸到了基层服务平台,是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办理的? 济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大林 张大林: 人社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将人社业务向基层延伸,就是推进人社服务事项公开、透明,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近年来,济源市大力推动人社服务事项向基层延伸,在工作中,总体要求是“法律规定下放延伸的必须无条件下放延伸,有利于老百姓的人社事项要创造条件下放延伸”;总的目标是“业务事项全部走向前台,办理标准全部向社会公开,”总的原则是“坚持部门围着窗口转、窗口围着群众转,让群众办事更舒心更便捷”。通过一年多来的努力,我们将医保报销、劳动能力鉴定、退休审批等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全部进驻市级人社服务大厅;将就业登记、小额贷款、就业培训、仲裁调解等34项业务延伸到16个镇(街道)人社所办理;将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发布、社保卡查询、社保缴费等12项业务延伸到村级人社服务站办理,实现了十二项业务办理不出村,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办理。 济源市镇村三级信息联网共享难题如何破解,怎么样才能既实现业务覆盖到边又能经济适用、保障数据安全? 张大林: 深入实施“互联网+人社”建设,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一直是济源人社人的不懈追求。自主开发的“惠民通”业务系统,联通了全市各镇村人社服务站所,群众在自己的家门口申报资料、高拍仪拍摄上传、系统上下联办、办理结果及时送到群众手上,就业社保服务覆盖到了村里、办理到了家中。 同时,就业服务网、金保工程专网,覆盖到了综合服务大厅、16个人社所、人社服务站,开通了新农合和社保查询系统、人社公众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好中科白癜风专家寒假会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