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以来,落差最大的城市有哪些?洛阳当可占据一席之地,如果用城市级别来类比,洛阳可谓是从一线城市滑落为三线城市。如今与历史上的盛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可谓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今虽为三线,但洛阳仍保有中西部最强非省会城市的名号,在河南省内也向来有省域副中心之名。注意,以前确实只有副中心之名,也就是从年开始,支持洛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才上升至省级战略。近几个月以来,河南省对洛阳的强力支持措施不断,既有下放部分省级管理权限给洛阳,也有建设大洛阳轨道交通枢纽的大手笔规划。 如何做大做强省域副中心城市洛阳,已成为河南从官方到民间热议的话题。而这其中,行政区划改革,合并做强也是出镜率很高的选项。对象就是洛阳的两个邻居,三门峡和济源。从历史渊源来看,三门峡本就属于洛阳,有合在一起的先例。从体量和区位来看,济源无疑是最合适的对象。实力强劲的县级市济源,无疑是对洛阳的极佳补充,济源不仅与洛阳离的近,而且体量小,经济发达,合并操作简单。似乎洛阳合并济源是最为简单易行,水到渠成的选择。然而事实上却是,洛阳即使能够合并三门峡,也合并不了济源。因为合并济源,走的是改革道路的反方向,是改革的倒退。 我国宪法规定,中国的行政管理层级分为三级,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县级市)、乡(镇)。注意,三级中并无地级市这一级别。现有的地级市不仅有市辖区,往往也代管了不少的县和县级市。如洛阳市,下辖6个区,8个县,1个县级市。但注意,是代管县和县级市。名义上来看,这些县和县级市是由省直管的,只不过是由于省域太大,县级数量过多,才有比较大地级市来代替省里行驶管辖权。这是在县域经济不够发达,县级经济体量不够大时的权宜之计。最终,要实现的,仍是省直管县的模式。 省直管县,一直在进行试点改革,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管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管县”模式,其内容包括人事、财政、计划、项目审批等原由市管理的所有方面。省管县,减少行政层级,极大提高县域经济活力。省管县的尝试从未停止,就在10月,河南省刚刚下发对新郑、长葛等9个县市赋予项省辖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通知。对省管县模式再次向前迈入一大步,省直管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潜力,将进一步被激发。 再来看济源,在河南省内,济源是最为特殊的一个,济源作为县级市,和其他17个地级市一起出现在省级行政地图上,彰显着济源的不同。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为省委、省政府派驻机构,正厅级规格。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与济源市委、市政府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一体化运作。可以说,济源是省管县模式实施的最彻底的一个,堪称是省管县模式的成功试点之一。作为和其他地级市平起平坐的县级市,济源市经济发达,人均GDP在省内仅次于郑州,远超洛阳,排在全省第二位。 因此,洛阳不可能合并济源!济源是省管县模式的标杆,倒退行事让济源被洛阳代管?这种调整是绝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在城市合并调整上,洛阳合并三门峡都比合并济源可能性大。 但是,也要说明的是,洛阳不合并济源,并不代表洛阳济源不会融合发展。相反,济源与洛阳的之间的区位决定了济源是建设洛阳省域副中心城市都市圈的核心一员。济源和洛阳间的联系将会越来越紧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yuanshizx.com/jysly/79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