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马氏祖源 1.马氏祖源 公元前年,秦国攻打韩国,大军围困阏与,赵奢以勇力和智慧击败秦军,取得秦赵军事对峙以来最大一次胜利,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他以赫赫战功,被赵王封为马服君,其地位与赵国一代名相蔺相如、老将廉颇相等,被后人列为东方六国的八大名将之一。 赵奢死后葬于邯郸西部的紫山,其山以马服君的封号又称为“马服山”。 赵奢是赵国一代名将,但他的儿子赵括却因纸上谈兵,指挥失当,在长平战败,赵军被秦军坑杀40余万将士。 赵奢家族在秦灭六国以后,赵奢世孙赵兴由邯郸迁徙到陕西咸阳。赵兴崇敬祖父赵奢的功业,痛惜伯父赵括兵败给赵国带来的灾难,因而改赵姓为复姓马服,后去服为单姓马。 2.马氏祖源考证 作者:刘心长 饮水思源,重根尊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炎黄子孙不论走到世界各地,都会心念祖国,不忘先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前三个文明古国都已中断了它们古老的文化,只有中国的文化不但没有中断,而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存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世界民族之林出现的这种奇观,是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中不忘祖、不忘根的基本素质分不开的。 马氏是中国当今前19个大姓之一,人口有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05%。马氏同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马氏中的英杰人物,群星璀灿,彪炳史册。马氏的家族精神风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本文拟对马氏祖源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考察探索。 马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支大的姓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献记载,马氏始祖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将军赵奢。《世本》记载:“马氏,本自伯益之裔,赵王子奢封马服君,后遂氏焉。”《世本》是中国先秦的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司马迁撰写《史记》,曾把《世本》作为重要依据史料之一。不仅如此,《世本》还是研究古代姓氏的重要史料。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说:“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 那么,《世本》是谁撰写的呢?晋代以后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左丘明所作,有的说是楚汉之际好事者所著。这些说法都似难成立,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是不能记述战国末年赵奢事迹的。我认为,比较靠得住的说法,应该是赵国人所作。著名史学家陈梦家先生已在《六国纪年》一书里《世本考略》一文中说:“余考之,《世本》之篇,盖战国末赵人所作,其成书于赵政称帝前十余年。”陈梦家先生在考证中举出一个史例很有说服力。这个史例是,南朝宋代裴骃在《史记集解》中记载:“《世本》云孝成王丹生悼襄工偃,偃生今王迁。”《世本》称赵王迁为“今王”,所以,“《世本》为赵人之书,而成书在王迁卒之前”。早于陈梦家先生之前的,清代张澍在《{世本)辑本序》中也推断,《世本》的“作者犹值赵王迁时”。秦始皇称帝在公元前年,由此上推l0年为公元前年。赵奢在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此外还有武安县西50里阏与山,山西省潞州阏与聚城等几种说法)之战大败秦军是在公元前年,此后四五年赵奢去世。这样算来,《世本》成书的时间距赵奢去世只有30多年,书中关于赵奢的记述应该是相当接近历史实际和相当真实可靠的。所以,《世本》是我们考察马氏祖源的主要依据史料。 记载马氏祖源的另一个历史文献是王俭的《姓谱》。《姓谱》记载,马氏“出自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为惠文王将,有功赐爵为马服君。奢生牧及为赵将,子孙以马服为氏,世居邯郸。秦灭赵,牧子兴徙咸阳,秦封武安侯,遂为扶风人”。王俭是南朝齐代琅邪(今山东省临沂市东南)人,学识渊博,仕宋官至吏部郎。入齐,为尚书右仆射。武帝时,曾在他宅中开学士馆,以四部书充其私藏。累迁至中书监,参掌选事。撰有《古今丧服集记》、《元微四部书目》,仿刘歆《七略》作《七志》。所以,王俭的《姓谱》当是依据了他收藏的古代丰富文献撰写的。这部书也是我们考察研究马氏始祖赵奢的重要历史文献依据。此后,历代姓氏著作和史学著作关于马氏祖源的记述,都主要参考了《世本》和《姓谱》的记载。唐代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卷六记载:“马,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封马服君,子孙氏焉。奢孙兴,赵灭徙咸阳。”林宝这部书完成于唐宪宗七年(公元8l2年),书中论述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于《世本》、《风俗通》、《姓谱》、《族姓记》、《三辅决录》、《百家谱》、《英贤传》、《姓源韵谱》、《姓苑》等书,其中许多姓氏书现在都找不到了,林宝却进行了征引。《元和姓纂》也是考察古代姓氏的一部史料价值很高的著作。林宝在书中关于马氏祖源的记述,可作为《世本》、《姓谱》的印证。 宋代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唐代三位姓马的宰相马周、马植、马燧的表前文字中说:“马氏出自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为惠文王将,封马服君,生牧,亦为赵将,子孙因以为氏,世居邯郸。秦灭赵,牧之子兴徙咸阳,秦封武安侯。……”引文中略去的部分是介绍马兴以后的马氏家族从汉代到唐代十二世孙马岫的情况。《新唐书》关于马氏祖源的记载,除了与《元和姓纂》相同的部分外,还增加了赵奢儿子、赵兴父亲赵牧以后的有关内容。可能欧阳修、宋祁等人在编撰《新唐书》时,又参阅了其它史料。宋代陈彭年、邱雍等重修隋代陆法言的《广韵》时,在《广韵.上声.马》中记载,马,“亦姓,扶风人,本自伯益之裔,赵奢封马服君,后遂氏焉。秦灭赵,徙奢孙兴于咸阳,为右内史,遂为扶风人”。《广韵》的记载中又增加了奢孙兴徙往咸阳扶风“为右内史”的内容。上述史料表明,赵奢是马氏的始祖。从赵奢的孙子兴起改姓马,由邯郸徙往咸阳扶风。这支马姓后来繁衍发展,成为中华马氏大家庭中的主体部分。 三国时期,扶风马援的后裔出了马腾、马超父子这样的风云英雄人物。《三国志.蜀书.马超传》记载:“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也。父腾,灵帝末与边章、韩遂军具起事于西州”。裴松之注:“《典略》曰:腾字寿成.马援后世也。桓帝时,其父,字子硕,尝为天水兰干尉。后失官,因留陇西,与羌错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及腾之入,因诏拜超为偏将军,使领腾营。又拜超弟休奉车都尉,休弟铁骑都尉,徙其家属皆诣邺,惟超独留。”从史料记载来看,马腾、马超及超弟休、铁都具有汉、羌混合的血统,这是当时边境一带民族融合的社会产物。东汉三国时期扶风茂陵马援的后裔,除了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马融和勇武绝伦的将军马腾、马超外,还出过一位中国古代非常杰出的科学家马钧。《三国志.魏书.杜夔传》裴松之注说:“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裴注引晋傅玄序说,马钧是“天下之名巧”。马钧改进绫机,发明指南车,发明制作翻车,就是后来的龙骨水车,还设计制造了以水为动力的木制机器人。马钧改进制作的连弩,比诸葛亮制造的连弩效果提高了五倍。马钧又制作了发石车,可以连续发击,首尾电至。马钧的发明创造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以上考察,可以知道东汉王三国魏晋时期,赵奢的后裔扶风马氏出了不少杰出的人才,其中有文士,有武将,有工技巧匠诸多方面的人才,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除了这部家谱全国目前已知的还有90多部马氏家谱,其中许多家谱是赵奢的后裔,但是,我想可能还有赵奢后裔的马氏家谱未被发现.还需要做更深入的察访工作。 在马氏群体族姓发展中,有一个问题需加以说明,这就是民族融合现象。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融合的范围加大,马氏与边境少数民族通婚的现象更加普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三个王朝中有两个王朝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民族融合的程度进一步加大,特别是一些如回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加入了马氏的群体。 在赵奢以后两干多年的马氏家族繁衍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家族精神风范。这种精神风范从马氏谱牒的记载中,从马氏许多杰出人物的言行、事迹和功业中一再体现出来。大体来说,马氏家族的精神风范似可进行以下概括: 为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马革裹尸,义无反顾。 为相:高策良谋,识见卓绝。股肱赤忠,高风亮节。 为文:才高博洽,绛帐垂风。不拘陈习,达生任性。 为技:工妙技奇,巧思绝世。遗惠国人,千代称智。 为母:质朴无华,贤慧端庄。严教子孙,治家有方。 为民:敦厚谨慎,节俭谦虚。孝敬父母,和睦乡里。 马氏家族的精神风范是从赵奢夫妇肇源开始的,后代子孙又不断丰富发展,创新增辉。后来少数民族的马氏,也为马氏家族精神风范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马氏家族的精神风范的精髓是,立志高远,以国为重;建功立业,勇当大任。中国古代许多仁人志士对马氏英杰人物的壮志豪气和高尚情操无比钦佩,倾心景仰。但是,正如任何家族都不可避免地要出逆子和不肖子孙一样,马氏家族也出过这样的人物。对于他们背逆马氏家族精神的言行,马氏家族会立即采取措施,与背逆的言行划清界限,加以区分。赵括“纸上谈兵”的轻浮行为,与其父赵奢持重谨慎的作风截然不同。对此,赵奢有言在先,括母也留语于前。赵括兵败后,赵奢家族立即改赵氏为马服氏,以尊崇赵奢的精神风范,由此开马氏之源。西汉马何罗、马通,与佞人江充交往,谋刺汉武帝,马援的女儿即汉明帝的皇后断然把马通改莽通,马何罗改莽何罗,除去马氏,把他们的谋逆行为与马氏的家族精神风范严加区分。马氏家族精神勇于维护优秀的,淘汰丑劣的,开创新美的,由此代代相传,世世沿袭,这是马氏家族繁茂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中华姓氏发展史上,马氏作为胜姓,得姓较晚,然而后来居上,很快发展为驰名天下的大姓,马氏家族精神风范的文化基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马氏家族精神风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有的皇帝把马氏赐给内附的少数民族,也有的少数民族自己取马为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对马氏家族精神风范的敬慕与向往。应该指出,这些少数民族的马氏与汉族马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马氏家族精神风范的包容性与宽厚性。少数民族马氏也曾出过大批英杰人物,他们的功业也是马氏家族精神风范的结晶。 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考察研究马氏祖源的时候,深深为肇源于邯郸紫金山的马氏家族大起大伏,波澜壮阔,光辉灿焖的历史感到骄傲和自豪。马氏始祖赵奢的丰功伟略和人格魅力将名垂青史,万古流芳。马氏祖源地是一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邯郸市对马氏祖源地的建设非常重视,已经制定了紫金山的建设开发规划,正在筹建高档次、高品位的文化名胜园区。中华马氏祖源地是名胜园区的一个重要文化亮点。我们将努力为中外马氏后裔创造寻根祭祖的良好环境,以马氏祖源地为文化平台,建立联系海峡两岸和东南亚、欧美及世界各地马氏同胞的亲情纽带,筑起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我们期望,马氏家族优秀的精神风范在新的历史时代能够得到新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坚信,马氏家族的优秀子孙必将不负国人厚望,在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腾飞方面,在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和平发展方面,一定会一马当先,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章马氏迁徙 1.汉族马氏家族的迁徙与分布 马善田 汉民族共同的祖先炎帝、黄帝,这两大部落集团起源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活动范围东至今黄海、西至宁夏南部,南至洞庭湖,北至河北,陕西北部。但是这两大部落集团并没有占有这一地区,而是处于不断的迁移和战争之中,说明了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一个居统治地位的部落集团,还经常受到同类或自然的威胁,不得不经过战争或迁移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马姓作为黄帝的后裔,先祖颛顼居帝邱,即今河南省濮阳东南,而皋陶、伯益其后,就一直在黄河流域,今中原地区迁徙生活着。一直到造父,在西周时被封于赵城,即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西周末年成为了晋的属国。晋献公时赵夙受封于耿,即今河津县东南。晋文公时赵衰被封为原大夫,迁居于原,今河南济源县西北,但是这一时期赵氏宗族大多还在耿。晋定公十五年(前),赵简子开始以晋阳,今太原市西南为基地。赵襄子在晋定公三十六年(前),灭代国(今河北蔚县一带),封给了侄子赵周,称代成君。这是赵氏宗族迁移的东北终点。赵献侯即位(前),迁都于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赵与韩、魏三家分晋后,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被承认为诸侯,建都于晋阳。赵敬侯元年(前)又由中牟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至此,赵的疆域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和河北西南部这一广大的区域。马姓始祖赵奢在邯郸出生,生活,后参与了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赵武灵王于二十年(前)开始发动对中山、林胡、楼烦这些小国的进攻,至赵惠文王三年(前)灭中山国,疆域扩大到今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河套地区。在赵惠文王当政期间,赵奢曾在燕国任上谷太守,后回赵国先任田部吏,后任将军,率军征战四方,但赵奢家族一直居住于邯郸。公元前年,秦军攻破赵国,赵王迁降。据《史记·秦实施了一次规模最大的移民,“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五口计,共有60万。移民的来源虽然号称“天下”,但显然基本是出于关东,这是秦帝国由关东徙民关中的开始。其中秦始皇把赵奢的孙子马兴家族从邯郸迁到咸阳,这是马氏宗族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徙,是被迁徙的12万户豪富强族中之一。秦始皇为安抚马兴,封他为武安侯,宗使。秦始皇三十五年(前),秦王朝又“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这次迁移的对象是以咸阳居民为主,丽邑在今陕西临潼西北,是秦始皇的陵墓所在,云阳在今陕西淳化县境,迁徙的原因是咸阳城小,人满为患,这样不仅能疏散咸阳人口,还能在秦陵旁形成一个壮观的城市,所以三十五年的移民是二十六年移民在关中的扩散和再安置。马氏宗族在此期间,是否有族人迁至丽邑或云阳,因史料还未发现有记载,也就无法肯定。后来秦王朝又多次迁徙东方的豪强大族到关中就近监视,或者迁移到巴蜀等偏远地区,以割断他们同世代居住的地方的联系。始皇本纪》记载,刚刚实现了统一全国的秦王朝,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在战国末年和西汉初年,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种叫做“强宗大族”的势力,这时期的“强宗大族”,他们中的一部分是六国旧贵族和地方势力,一部分是汉代新贵的地主阶级上层人物,另一部分则是残留的势力强大的家族,也被称之为“强豪大族”、“豪右著姓”。由于秦和西汉政权采取分化打击的政策,他们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秦末大起义中,六国贵族乘势而起,以复国为号召,拥兵自重。各路豪杰为争夺统治权,互相拼杀,由于战乱,秦始皇实关中的成效几乎完全消失,这从西汉初关中的状况可以得到证明。汉高祖刘邦扫灭了群雄,统一了天下,推翻了只存在15年的秦王朝。刘邦称帝后定都雒阳(今河南洛阳),固然是出于功臣大将多为关东人,不愿西去,但关中经过浩劫,已残破不堪,人口锐减。秦国灭亡后,部分马氏家族成员从咸阳迁回了故居邯郸。鉴于六国贵族死灰复燃的先例,加之关中人口稀少。诸侯王国占据了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这时匈奴又南侵,逼近关中。于是,汉高祖五年(前)五月,也即在迁都关中之前,刘邦下诏“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以赋税上的优待吸引他们留在关中。后九月,又徙诸侯子于关中。大约与此同时,又徙吏二千石至长安。当时已封为列侯的功臣都留居在长安。封为关内侯一级的,按规定得移居关中。然而这些措施所增加的人口还是有限的,而关东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依然相当强大,加上异性诸侯又地广人众,战争平息后流民回归到原居住地,所以,关东的人口增长速度远比关中的快。同年六月,奉春君刘敬对刘邦奏曰:“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强族,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安枕而卧也。”“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夕可以至。”因此他建议“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且实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刘敬首倡的徙民关中的建议,正好符合刘邦的心意,为刘邦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于是刘邦立即予以采纳。汉高祖九年(前)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据《史记》、《汉书·娄(刘)敬传》记载,除五姓之外,还有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这是西汉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也是人数最多的移民之一,对关中的开发影响也最大。马氏族人在这次大规模的徙民中应该有族人被徙至关中。 首先,马氏是汉代、明代时的外戚望族。古代又很讲究门阀,即门第阀阅,是指封建社会中的世代显贵之家。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姓氏具备高低贵贱之别,望族大姓可以占据政权要津。西汉时期,皇室刘氏当然是天下第一大姓,在东汉时初步发展。东汉时茂陵马氏是关中地区外戚豪门的代表性家族之一,世代与皇室联姻,其人口的孳生条件仅次于“国姓”。《汉书·外戚传》曰:“谓后之家族,言在外边”。马援的小女儿,在汉永平三年(60)立为皇后,从而使马家拥有了元舅之资,其实在马家的外戚历史上,《后汉书·皇后记》中说:“援姑秭妹并为成帝婕妤,葬于延陵”。这就追溯到西汉末期成帝朝,算是汉朝的外戚。而马援的一位胞姐,却嫁与篡汉称帝的王莽之子。因明德马皇后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贤后,汉章帝即位时,被尊为皇太后,她以西汉败亡的教训为例,劝戒章帝封爵诸舅,外戚在其所在地的活动情况,史料虽然记载不全,但为权势之家,享受除皇族外所应享受的特权却是肯定的,而且外戚之姓氏历来是仅次于皇族姓氏的。《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防兄弟贵盛,奴婢各千人巳上,资产巨亿,皆买京师膏腴美田,又大起第观,连阁临道,弥亘街路,多聚声乐,曲度比诸郊庙。宾客奔凑,四方毕至,京兆杜笃之徒数百人,常为食客,居门下。刺史、守、令多出其家”。由于马太后严格要求马氏家族成员遵纪守法,她曾经下诏给三辅:“诸马婚亲有属托郡县、干乱吏治者,以法闻”。基本上马氏家族也做到了这一点,相对来说是较为守法的,未能达到功高震主,擅权横行霸道的地步,所以就没有遭到像其他外戚,如窦、梁等外戚受到满门抄斩,或者受到首犯问斩家眷充边的结局。二是东汉光武帝刘秀集团很重儒崇经,为大地主阶级与儒家相结合又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马氏在东汉就出现了名满四海的经学世家马融等人,他们既拥有大量土地,又精通儒家思想,迅速掘起为庞大的家族,而茂陵马氏在关中的经学世家中,同时又身兼外戚豪门,具有双重身份,所以,马氏人口尤其发展的更快。在东汉永平年间,樊、郭、阴、马四姓外戚专权,时称四大姓,之后世族地主兴起,又建立了“九品中正制”,为望族大姓专权直接打开了通道。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马援还有一个不小的贡献--把马姓带到了南方。历来的古籍对此都有十分详尽的记载。《水经·温水注》上说:“马文渊(马援)立两铜柱于林邑岸北,有遗兵十余家不返,居寿冷岸南面对铜柱,悉姓马,今有二百户。交州以其流寓,号曰马流,言语饮食尚与华同。”《唐书·南蛮传》则指出:“又有西屠夷,盖(马)援返,留不去者才十户,隋末滋衍至三百,皆姓马,俗以其寓,故号马流。”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也说:“马伏波有余兵十家不还,居寿冷县,自将婚姻,有二百户,以其流寓,号马流,衣食与华同。”扶风马氏后裔自从伏波将军马援东征西讨时,就早已分布于各地。马援的这番功绩是建立在他征讨交趾、立铜柱表功时期。当时马援大胜率军回朝,有10余户人家,或者由于疏漏,或者由于他们喜欢当地的风土人情,总之是遗留在了寿冷岸南。这些人家对着铜柱定居下来,他们以马为姓,互相通姻,繁衍生息,到隋末就发展有多户了。当地人称他们为“马流”因为他们富居异地而又全部姓马。这些人中虽然很可能有的并不姓马,可能由于崇拜马援而改为姓马。但在冷寿县(今越南广治省广治县北广沿河东岸)定居下来后,为了纪念马援,统统姓马,成为马氏在南方的开基鼻祖。至今的南海,就是今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南至加里曼丹岛,西南至越南和马来半岛等地的后裔人称“马留”,已发展成为一个人数众多的马留民族。永嘉南迁是汉人南迁的第一次高潮晋咸宁六年(),晋灭吴,暂时结束了三国鼎峙的分裂局面。西晋元康元年(),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演变为残酷的战争和血腥的屠杀,“八王之乱”使黄河流域饱受战祸,连年战争和残酷的屠杀造成人口锐减,经济破坏,田园荒芜,其中以今河南省境和河北、陕西、山东、山西与之相邻的部分受害最烈。与此同时,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源源不断地内迁。但是随着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厮杀愈演愈烈时,匈奴、氐、羌、羯、鲜卑等族向黄河流域内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并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为了逃避战祸和匈奴等族由北而南推进的双重压迫,中原地区大多数汉人只能选择南迁。当时由于南方基本保持安定,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政权以后,成了正统。所在,吸引了大多数的移民。而贵族,官僚,地主的迁移必然伴随着他们大量的宗族、附庸、部曲、奴仆人口随着迁移。因为大规模的南迁发生在永嘉年间(-),所以历史上称之为“永嘉南迁”。如马氏在这一时期,时有任南海太守的马训,率其家族自陕西凤翔,随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到了江南建康,后繁衍为溧阳马氏。所以,这一时期移民的绝对数量和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从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南迁的移民络绎不绝,历时一百多年,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据《宋书州郡志》记载,设置有侨郡23个、侨县75个,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移民的来源,山东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氏除在陕西扶风成为望族外,还有几支迁到了今河南、河北、山东、甘肃和长江以北湖北、江苏、浙江及西南广大地区。唐安史之乱后是汉人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唐朝是马姓发展的又一高峰,唐初宰相,山东茌平人马周、唐代中期猛将,陕西凤翔人马璘、中兴名将,河南郏县人马燧等,祖籍均为扶风,他们均为马姓增辉,是马氏家族的大发展时期。唐天宝十四年()冬,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史思明率领的叛乱军队横扫华北的大部分地区,至宝应二年()始被扑灭。八年的战乱,给全国人口最密集的中原地区带来极为惨重的破坏。与此相反,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虽然也有战事,但都很快结束,其破坏程度要小得多。而且,南方物产丰富,土地充裕,无疑是躲避战乱的最好去处。于是人们纷纷向南迁徙。唐僖宗(-)后,唐朝已到覆亡边缘,农民战争与藩镇争战交织进行,北方大乱。唐朝灭亡()以后,北方五代交替,军阀混战,一直持续到五代()结束。这时的南方地区,保境安民,发展经济,社会相对稳定,对北方难民仍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自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的南迁几乎没有中止过。今江西全省,唐天宝年间属江南西道。在唐后期吸收移民甚多,天宝元年()占全国总户数3%,到五代结束不久的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已占全国户数十分之一左右,户数比天宝年间增加%。在《元和郡县志》中增加户口的共11个,江西有3个,即饶州、洪州和吉州。这期间,马氏宗族有马朗,仕唐,因驻守饶州(治今江西波阳县)石门镇,官任牙将,自蕲州黄梅县携家眷渡过长江至饶州鄱阳定居,为饶州马氏始迁祖,其后繁衍为江西乐平马氏和众多的分支。今广东东部的客家人,其最大特征是使用客家方言。他们自北方大规模南下在唐安史之乱后。唐末黄巢起义军在江西境内活动,又迫使部分移民进入赣南、闽赣以至粤赣山区,使这部分人的语言与北方方言区相隔离,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开始形成了客家方言,习惯上称呼他们为客家人。马氏宗族有广东兴宁马氏、其先祖在唐初从扶风迁徙至山东茌平,其后裔在唐文宗大和元年()迁至福建清流,唐昭宗大顺二年()再徙长汀,到南宋初年马七郎移居宁化安乐乡,为闽汀支派马氏始祖。南宋末,马念八郎迁往汀州。据安乐《马氏族谱》记载,兴宁马氏始迁祖为马十二郎,明永乐年间留居梅州、兴宁。这一支马氏有广东紫金马氏、五华马氏、福建连城马氏等支系。唐末,光州固始人王潮、福建观察使王审知率兵入闽,有众数万,其中有河南马氏随同前往。后来王氏割据福建,部众皆因此而居留福建,马氏后发展成为大族。与此同时,北方对湖南的移民也未停止。乾宁元年(),河南鄢陵人马殷率淮军数万人攻入湖南,以潭州(今长沙市)为都城,建立了楚国,辖20余州,相当于今湖南全省、广西大部及广东、贵州的部分地区。马氏为楚国的国姓,自此马殷家族定居在湖南,马殷有子数十人,不仅在潭州繁衍发展,而且还分布于楚国境内的许多地方。唐代人林宝在他所著《元和姓纂》中所列马氏郡望有:扶风茂陵、京兆(今陕西西安市)、郏郡(今河南郏县)、荏平(今山东茌平县)、临安(今浙江杭州市)、西河(今山西汾阳市)、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华阴(今陕西华阴县)、正平(今山西新绛县)等地。在唐代时,西域人和中东伊斯兰教回回人经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经商,或作为使者,他们中有部分人留居下来,称作蕃客,远未形成一个民族体,他们是当代回族的先人之一部分。但当时他们中还没有马姓。在汉族中流入马姓的是改姓,如有五代以后司马复姓,改为单姓马姓。宋靖康之难是汉人南迁的第三次高潮唐宋时代,马姓由河南过江西进入了福建和广东。在北宋靖康元年()正月,京师告急,金兵大举南侵,徽宗南下避难。八月,宋军在今山西境内战败,“威胜、隆德、汾、晋、泽、绛民皆渡河南奔,州县皆空。”闰十一月,开封陷落。次年二月,金朝下令废除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立南宋政权,年号建炎,建炎()七月,元祐太后率六宫及卫士、家属赴南方避难;是年冬,高宗赵构经汴河退至扬州,河北、河南人民纷纷南迁,几年间,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了惨重的破坏。高宗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后,南迁百姓纷纷跟随到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迁徙。史载“高宗南渡,民从之者如归市”。南宋政权也多次号召北方人民南下,并用政府的力量将一批批北方人民迁往南方。在短短10余年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今陕西汉中地区和四川省境也是“西北遗民,归附日众”。靖康以后的北方人口南迁规模极大,形成我国历史上汉人南迁的第三次高潮,持续了一个半世纪。岭南离中原遥远,历来为北人避乱的首选之地。岭南为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南宋时包括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以及荆湖南路的全州。靖康之乱后,不少人南渡后辗转各地,最后至此。故时人曾说:“时中原士大夫避难者多在岭南”。如南宋建炎元年(),马氏宗族中的马端,字直北,时任御史大夫,吏部郎中,从河南汴梁一直跟随宋高宗赵构南渡,迁居浙江临安府(今杭州市),后入岭南,定居在广东岗州古岗城(今新会县城)金紫街,为岭南马氏始迁祖,其后又分衍出广东香山(今中山市)沙涌、南海、潮阳等众多马氏分支。岭南与中原交通路线以大庾岭路最重要,宋末,元军从大庾岭进入广东,遭到福建、江西、广东军民反抗,南雄等地正好处在战区中心,双方互相争夺,战争很是惨烈。今南雄县是翻岭进入广东的第一站,嘉靖《广东通志》引《南雄府图经》中曰:“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广东通志》还记载曰:“相传广州诸旺族俱发源于此(珠玑巷)”,乾隆《南雄府志》中也说:“广州故家巨族,多由此迁居。”北方人多经此地作为落脚处。但在多年的战乱之中,处在交通要道上的珠玑居民和附近村民走避一空,几乎倾巢南下各地。在明清纂修的广州府各家谱中,记其祖先宋代辗转来自珠玑巷的比比皆是。据研究,南宋末仍有移民经南雄分布广东各地。珠玑巷居民南迁,沿水路最为方便,一路而下到清远,继续下行,经过三水可以到达南海、新会、中山等地。据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和南雄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合编的《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氏族谱志选集》中所记载,有家谱族谱可查的,先后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至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共有姓,族,其中马氏迁至新会县河塘张士园。现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担任了珠玑巷后裔联谊会名誉会长。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第一次出现“回回”一词,表明当代回族的先人们正不断地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相融合,还有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人口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出现了北宋金国的蒙古汪古部人改马姓,西夏党项族的马姓。据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研究员和张诚先生研究结果统计,马姓人口在宋朝时期(—),大约有6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排在第25位。马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14.8%,占山东省总人口的1.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山西(12.8%)、河南(12.6%)、河北(11.9%),这四省马姓大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52.1%;其次分布于陕西(8.7%)、四川(7.3%)、江西(6.4%),这三省的马姓又集中了22.4%。在《宋朝个大姓的分布频率》中,马姓排在第25位。在《宋朝各省大姓分布表》中,马姓在甘肃省排在第10位,在全省的比例为1.71%。全国形成了以黄河流域地区和江西的马姓两大聚集区。明代大移民历史上较大的人口迁徙,有文字可考的是明代洪武和成化年间的移民。“要问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在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东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广为流传,足见移民后裔对祖先故土永志不忘。这里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古大槐树移民处,是历史上明初著名大移民的出发地、出发点,如今成为寻根祭祖的圣地。多年来,已为海内外数以亿计的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树也因此而名扬四海。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河、淮河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了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来得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鲁、冀、豫、皖、苏等省深受其害,出现了大片无人区、无人村。唐宋以来山西洪洞成为晋南人口最稠密的大县。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经济较繁荣,人丁兴旺。明洪武二年()至永乐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均采纳了大臣建议,鉴于元末十几年的农民战争,造成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的局面,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边防,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并从地狭人稠地区向边陲和人口稀少地区移民,以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50余年间组织了8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在洪洞县城北2里处的古道边广济寺设移民局,集中迁转,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于是,广济寺院西有株大槐树,为会集之所,成千上万户人家,从大槐树下迁出,移民启程时,纷纷指槐为记,依依惜别,频频回首。最后只有大槐树和汾河滩上的老鹳窝依稀可辨,故,大槐树和老鹳窝也就成为惜别的家乡标志。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现洪洞古槐树公园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其中就有马氏。如在山东莱州和登州(今烟台地区),移民多为山西洪洞人和河北枣强人。当地盛传洪武年间或明初从云南移民于此,实为永乐年间大批卫所军人从云南调来,其后裔居留至今。据明、清陕西郃阳志书资料记载,郃阳县在宋代以前的主要姓氏中就有马姓。元朝末年,由于战乱和灾疫使关中成为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地域,姓氏大减。《明史》中记载:“晋王曾多次带山西军出塞外筑城屯田,迁往陕甘地区者达二十余县”。现郃阳县民间谍谱、墓碑和祠堂碑文都有明洪武、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处迁民至郃阳的记载,百良乡的马姓,就是明代两次大规模移民中自大槐树下移入的。还有如河南禹州马文升支马氏、河南安阳马丕瑶支马氏等,其祖上都是明洪武年间从洪洞大槐树下迁徙今地的。在明代,马氏又出了一位贤后,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元配夫人马秀英,自此马姓族人遍布福建;综观历史,汉、唐、明三朝是马氏人口发展的三个高峰,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名人也就特别多。元朝出现蒙古人的马姓,如马祖常一支的马姓;元末至明初,回族人士纷纷改取汉式姓氏,多依经名的译音来取汉姓,多以马为首选之姓,分布于祖国大江南北,成为我国当代回族的第一大姓。如元代回族中杰出的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有五子,各有政绩,他们的后裔取父祖辈的名字为姓,以永远铭记先人的丰功伟业,由此形成“十三姓”,其中就有马姓。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一部分成为今天的回族和当地的少数民族的马姓,但有一部分逐渐同化为南北各地的马姓汉族之中,这种情况在整个汉族马姓中所占比例极小。南方东南沿海地区马姓中融入外族基因主要始于明、清时期,来源仍以海上做贸易的中东伊斯兰教回回人。回民迁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分散,小集中”,这样也大大增强了回民中马姓人的迁徙力度。马姓人口在明朝时期(—),大约有7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4%,排在第22位。宋、元、明近年里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马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这年中马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26%,人口纯增了16万。明朝时期,山东仍然为马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15.6%,占山东省总人口的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12%)、河北(10.8%)、江苏(9.8%),这四省大约占马姓总人口48.2%;其次分布于陕西(8.4%)、山西(8.1%)、河南(7.3%),这三省的马姓又集中了23.8%。在《元朝大姓的分布频率》中,马姓排在第19位。在《明朝大姓分布频率》中,马姓排在第22位。宋、元、明期间,马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全国仍以黄河流域地区为主要的马姓聚集地区,但在东南地区的江浙重新形成另一大块马姓人口聚集中心。清康熙年间,有的马氏从广东、福建等沿海一带迁到港澳台,有的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的一些国家。这时期有辽宁朝鲜人的马姓、满洲八旗费莫氏和马佳氏等氏族改马姓。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历朝历代各民族之间大融合以及相互通婚,少数民族中马姓的加入,更加壮大了马姓人的队伍,也给马姓增加了新的血液,大大增加了马姓人口。当代马姓分布及人口当代汉族马姓的人口已有万,跃居全国大姓的第十九位,大约占全国当代人口的1%,即每0个中国人中姓马的人至少有10个。从明朝至今年中马姓人口由78万激增到近万,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来计算,人口增长了13倍。马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马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12.7%)、河北(11%)、山西(8.9%)、江苏(8.8%)四省,大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41.4%;其次分布于四川(6.8%)、安徽(5.9%)、辽宁(5.8%)、陕西(5.7%)、黑龙江(4.8%)、山东(4.8%),六省的马姓又集中了33.8%。河南为马姓第一大省,占河南省总人口的1.6%。黄河流域以及东北三省,约占国土面积的23.8%,马姓人口有万,约占全国马姓人口的59.4%。黄河和长江之间的省份、宁夏大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是马姓人口较多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7.8%,马姓有万,约占全国马姓人口的33%。其他地区是马姓分布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48.4%,马姓有97万,约占马姓总人口的7.7%。马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河南大部、晋冀鲁苏四省、安徽北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每平方公里的马姓人口达到2.4人以上,中心地区在4人以上。全国形成了沿黄河省份的高比率马姓分布区域。在明以来近年间,马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向华中、华北的移民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马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其分布频率显示,马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沿黄河流域的省区是马姓分布的主要地区;在山西西部、陕西北部地区,是马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相对数值最高的地区,一般达到2.5%—3.6%,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以这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山西东部、陕西、兰州地区、内蒙古中部、河南北部、河北西部和中部、黑龙江东北角,马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相对数值在2%—2.5%,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5%;黄河以北的其他地区和东北大部,马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相对数值在1.5%—2%,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在黄河和长江之间的省份、内蒙古东北、新疆乌鲁木齐和塔城地区,马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相对数值在0.5%—1.5%,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1.8%;其他地区马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相对数值不足0.5%,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6.7%。在《当代大姓分布频率》中,马姓排在第19位。在《北方地区大姓分布表》中,马姓排在第9位,为1.65%,其中在河北省排在第8位,为2.12%;在山西省排在第6位,为3.56%;在辽宁省排在第10位,为1.55%;在河南省排在第10位,为1.58%;在陕西省排在第8位,为2.09%;在新疆排在第8位,为1.76%。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编写的《姓氏人名统计分析》一书来看,马姓在北京市和陕西省分别处于姓氏排列中的第8位和第9位,马姓人口分别占两地区各自总人口的2.%和2.%,由此可见,马姓在北方尤其是在北京地区和陕西地区是一大族姓。马姓在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峨边等地均有分布。属于扶风体系的“群马”,基本上都是由扶风辗转而奔向四面八方,逐渐遍布华夏大江南北,衍生出众多个分支。如汉族扶风马氏分派就有:早在东汉与马援同朝为臣的名将马成代表着河南南阳棘阳马氏;马武则代表着河南南阳湖阳马氏;出自马况之后马瑶的甘肃陇西马氏、西凉马氏;出自马余之后马融的陕西京兆(今西安)马氏、湖北钟祥马氏、山东茌平马氏,马歆的河南郏城马氏;出自马员之后的西凉马氏;出自马援之后马豫的河南洛阳马氏,马遵的江苏丹阳马氏、马腾的山东临朐马氏,马超的陕西汉中马氏、巴蜀马氏,马铁的河南邺城马氏、巴蜀马氏、马岱的四川汉源马氏、马殷的湖南永兴马氏、广东新会马氏、湖南茶陵马氏、湖南湘潭马氏、马荣的广东潮阳里美马氏、马纪东的甘肃宕昌马氏、马汉杰的山西柳林马氏、马子昌的浙江鄞县马氏、马清甫的河南安阳马氏等。还有如属马余之后马岫的均州马氏、江西乐平马氏、广东潮阳成田、六联马氏、广东丰顺马氏、广东普宁马氏、广东海丰马氏、浙江东阳马氏、福建闽侯马氏、福建长乐马氏、江苏溧阳马氏、安徽祁门马氏、湖北襄阳马氏、湖北英山马氏、浙江临海马氏等等。由此历朝历代不断繁衍出众多的扶风马氏各个分支。在台湾马氏的主要居住地在台北、高雄和台南。在香港、澳门的马氏主要为马余、马援支系后裔。海外东南亚地区的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华裔马氏多属马余之后马廷鸾支系的后裔;而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南非、日本等国的华裔马氏则多属马援之后马殷支系的后裔。 2.马家庄的变迁 明朝初年,马氏家族先人携家带小从山西洪洞,迁到河南彰 德府安阳县西北六十里莲花山下落户定居,取名马家庄。经过近 百年的艰苦创业,繁衍生息,马氏家族家业富庶,人丁兴旺。十 三兄弟崇尚武术,不惧强梁,与山东响马械斗,住宅被烧,被迫 搬到岸下掏窑,重建家园。又经过若干年的休养生息,生活日渐 充裕。为长远兴旺谋,他们在村庄东头修建了送子观音堂,寄望 家业繁茂、人丁兴旺。为昌盛谋,他们修建了老君庙,寄望生意 兴隆、财源滚滚。为平安谋,他们修建了土地庙,寄望全村人口 平安。为富庶谋,他们在村西头修建了龙王庙,寄望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在封建社会中,他们除了艰苦创业外,把居家的兴旺 发达寄托于神灵。大约过了二百余年,历经凤蚀雨剥的观音堂残 破颓废。康熙五十七年,他们与程、王二姓在原址上进 行了重修,除正殿翻修外,在殿前增修了东、西抱宅,庙内神像彩绘金身,背后墨竹茂密,东、西抱宅绘山水风景壁画,并题有极具文化底蕴的西周大雅著名诗句“鳶飞戾天,鱼跃于渊”和“三阳脚下起,五福自天来”。既寓意人们对兴旺、幸福、平安的向往,又期望后世子孙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立志成才。从康熙末年到嘉庆近百年间不为人知的原因,马氏家族陆续从马家庄迁走,形成了后来马家庄没有马姓之人的现实。至此马家庄名存而实不符。极有可能马姓迁到东傍佐后,此地继续称马家庄已无实际意义,且大村为主,小村为邻。东傍佐南有南沟,马家庄在东傍佐北沟亦称后沟,乃相对而言。至于后沟何时改称富家沟,因无文字记载,极可能是新中国成立后,区域管辖归东傍佐,叫后沟称讳不雅而称富家沟更为吉祥。 经过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马家庄,已经形成了独具建筑风格,风景秀丽的小山村。它背靠北岸,南临东傍佐,自西向东一条宛延的山沟从庄前通过,庄东西长约三百米,五十余户人家,家家后有窑洞,前有宅院,门前一条不太宽的小街贯穿东西,曲径小路通过沟底上达南岸是居民走向外地的唯一通道,街道斜坡下荆棘葱笼,树木繁茂,四季阳光充足,冬暖夏凉,风景宜人。观音庙、老君庙、土地庙、龙王庙、戏楼错落有致,遥相呼应。与瓦房门楼、靠岸窑洞、参天松柏、池塘芦苇、茂密丛林、曲径小道构成了一幅虽非仙境,胜似仙境的美丽画图。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昔日美景荡然无存。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令人震惊。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大办钢铁,村旁的树木和数百年的参天松柏被送到炼铁厂付之一炬。一九六三年秋,连降大雨,安李铁路溃堤,凶涌之洪流瞬间将龙王庙、戏楼、土地庙、马棚、磨房卷走,部分民房被冲毁。水灾过后,失去家园村民不得不移到北岸上重新建房。一九六六年大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破除封建迷信,将观音堂的神像拆除,至此观音堂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一九七二年铜冶煤矿在村下挖煤,致使土地塌陷,水井断流,窑洞裂缝,房屋倒塌,村民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环境,被迫搬到铁路西重建家园。搬迁后的富家沟成了一片废墟。 赞赏 长按中科医院曝光资质北京市白癜风治疗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