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下载在济源客户端

如果拥有一台时光机

你最想去济源的

哪个年代、哪个地点看一看?

最近,一组《二十年前航拍下的济源》照片刷爆朋友圈,黄河三峡高峡平湖美景如画,大峪苍翠山岭逶迤起伏,湨河静静流淌润泽大地…

市民在热议的同时,也对照片的拍摄者产生了浓浓的兴趣:这照片是谁拍的?20年前是如何航拍的?

12月11日,记者采访到拍摄者杨型芳老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背后的故事。

1

米高空航拍济源

这在济源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年生的杨型芳,那一年36岁。

父亲是美术工作者,从小耳濡目染,他喜欢美术和绘画。自从年参加工作后,他就喜欢上了摄影。

没有系统学习,他就自己琢磨自己拍,脖颈上总是挂着一台相机。

从日本产的理光相机,到国产的海鸥相机、孔雀相机,再到最常用的尼康相机,他虽非科班出身,但摄影技术也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

原因就俩字,“喜欢”。

5月的一天,他和当时在电视台工作的牛建国受市委宣传部委托,接到了航拍济源的任务。这在当时的济源,也是一件稀罕事儿。

“我以前坐飞机,只是随手拍过几张照片,这样正式的航拍还是第一次。”虽然心有忐忑,但他还是信心满满,登上了飞播造林的A-2飞机。

那天晴空无云,他负责拍照片,牛老师负责摄像。“飞机很小,舱门口也就能站二个人。摄像机比较大,我索性坐在舱门口的地板上。风大,相机会飘起来,我就‘咔咔咔’不停地按快门。”杨型芳回忆道。

那次航拍,飞机绕着济源城区徘徊两圈后,一路向南,飞过轵城、坡头后,沿着黄河向西,经过大峪、下冶、王屋、邵原等地。接着沿铁山河下来,路过阳台宫、总部、引沁渠、曲阳湖,后航拍思礼、克井、五龙口、梨林等,最后一站是济渎庙。

这次航拍,他们在平均米的高空中飞行了两个多小时,拍了10卷胶片。这也是杨型芳近40年摄影人生中,让他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拍摄。

后因多种原因,这些胶卷尘封了20年,直到近期才露面。

2

小铁路、土坯房、北门桥…

他用摄影留住乡愁

这组老照片一出现,就在济源人的朋友圈中炸了锅:

“这就是20年前济源的模样呀!”“这次推出老照片比以往都多,济源标志性的建筑都露面啦!”“你看你看,我家在这里!”“20年前柿槟村就这么漂亮!”“浓浓的乡愁!”

反响之热烈,让杨型芳也始料未及。

“老家有十来箱胶卷,我从今年7月份才开始整理。没想到,推出的第一期老照片就有这么多人喜欢。”之后,他的电话被打爆了,“很多人打电话询问,‘老杨,老照片还有没有?’”

这组照片里的济源,00后因陌生而惊讶,90后因模糊而欣喜,60后70后80后因熟悉而温暖。

在杨型芳看来,年之后的十余年,是济源变化最剧烈、发展最迅猛的岁月,很多大情小事在这个时间段发生。

“大的建设,有河口村水库工程、小浪底库区移民搬迁等;小的变化,有小火车全线拆除、北门桥拆迁、市委市政府原址拆迁改造、宣化街改造、百货大楼重建、大礼堂拆迁、东街临街房改造等等。”

而这些济源发展进程中的每个重要事件,他都不愿意错过。他拎起相机,背着行囊,独自踏上征程,为变化前的那最后一瞬间,做最后的留影和告白。

牛建国展示他们曾用过的相机

年前后,杨型芳在“中国火车摄影第一人”——王福春的影响下,为济源小铁路拍下了一组照片。从此,小火车咚锵咚锵的行进声、蹲在轨道旁抽着旱烟小憩的工人们,只停留在发黄的照片中和人们的记忆里。

2年的一天,得知北门桥要拆除,他骑上自行车就往现场赶。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抢拍了两张照片。

年至年,他先后20次前往寨河拍摄。低矮的土坯房,房檐下挂着辣椒,房前安坐着老妪……这一幕幕,在如今的济源很难再现。这些影像资料,留下了珍贵的乡愁。

“时光流逝,一切都在改变。照片,能让时光承载的乡音、乡俗、乡情、乡愁,有地方安放。”杨型芳说。

3

摄影是一个窗口

能让世界认识济源

从年第一次拿起相机,到胶卷经年累月积淀了十来箱,近40年的摄影时光在他的指尖溜走。在杨型芳书房的墙上,手书的“影像人生”四个大字,生动地诠释了他的大半辈子。

“交流,让视野和题材更开阔;尝试,让我对摄影的理解更深刻。”在他看来,自己的成长与坚守,得益于一位位老摄影家的指点,和一本本期刊杂志的鼓舞。

年,他在黄河岸边拍摄了一组流鱼图。限于当时的条件,他专门前往郑州将胶卷洗成10寸照片,并邮寄到香港,最后被多家杂志选用。远在千里之外的大连日报,也刊发组照记录这一特殊的景观。

0年一场春雪,让玉川大地裹上了银装。他的组图《雪浴王屋山》又同时登上几家期刊杂志。《雪又来了愚公移过的山》让人啧啧称叹,《WangwuMountaininSpringSnow》翻译成英文同样惊艳亮相。

“杂志社、图片社编辑挑选照片的眼神和选择,让我知道了何为好的照片。”杨型芳认为,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审美和编辑能力。

年至5年这10年间,他的作品屡次登上《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中国旅游杂志》《大众摄影》《人民中国》《摄影画报》《凤凰周刊》《深圳周刊》等海内外知名报刊杂志。《黄河滩上桃花源》《黄河流鱼图》《雪又来了愚公移过的山》《与渠首有关的流光碎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人文纪实摄影,让外界看到了一个别有风情的济源。

“比摄影器材更重要的,是镜头背后的眼睛和脑袋。”他说,选择人文摄影,就免不了走南闯北和跋山涉水,这一路的艰辛只有摄影人自己才懂。

未来的一段时间,杨型芳说他会对自己压箱底的老照片进行整理,按系列推出。

“你知道济源消失的小铁路是什么样子的吗?”采访最后,杨型芳微微一笑说道,特意留下了悬念。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济源老照片的故事,请持续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yuanshizx.com/jysjj/87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