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曲沃代晋(公元前年)

自公元前年“春,灭翼。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之后,晋国一直没有消息,现在历经67年的晋国“曲沃之乱”终于划上了句号。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周僖王)四年(原注:晋武公二十八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厘王四年,晋武公称并晋,已立二十八年,不更元。)晋犹不与齐桓公之盟。(原注:《左传》注:‘晋侯缗是年灭。’案杜注无是语,疏约言之。)”

《左传?庄公》:“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初,晋武公伐夷,执夷诡诸。蒍国请而免之。既而弗报。故子国作乱,谓晋人曰:“与我伐夷而取其地。”遂以晋师伐夷,杀夷诡诸。周公忌父出奔虢。惠王立而复之。”

“虢公”,公元前年有“虢仲谮其大夫詹父于王。詹父有辞,以王师伐虢。夏,虢公出奔虞”,此时的虢公大概是“虢公丑”。

“曲沃伯”,曲沃武公,晋武公,姬称。

“夷诡诸”,《左传正义》有:“诡诸,周大夫。夷,采地名”,据说夷诡诸的采地夷邑在今安徽省亳州市东南城父乡。另外晋武公的太子后来的晋献公名佹诸,《公羊传》、《谷梁传》、《史记》均记为诡诸,推测,也许就是生于晋国消灭夷诡诸之年(晋国人起名有这种爱好),根据史料计算不会晚于公元前年,否则晋武公的长孙就来不及出生了。据此可大概知道晋武公伐夷的年份。

“蒍国”,《左传正义》有:“蒍国,周大夫。”,字子国。

“周公忌父”,周公黑肩之孙,祖孙之间一世即周公忌父之父(周公黑肩之子)失考。周公黑肩于周庄王三年(公元前年)被周庄王处死,周庄王在位共15年,此后在周王室担任上卿的“周公忌父”,大概不会是周公黑肩的儿子吧?从周公忌父因晋武公伐夷闻风而逃这一点上看来,后来周公的子孙并没有在成周居住,极可能住在自己的采邑即周城(东周时期的周城具体位置待考,也许和夷诡诸的采邑相近,要不怎么要逃离呢)。周僖王派虢公到晋国出差向晋武公发放委任状一事,说明起码此时周王室又靠虢公在辅佐了。

(周僖王派虢公命令曲沃伯建立一军,做晋国国君。当初,晋武公进攻夷地,俘虏了夷诡诸。蒍国为他请求因而释放了他。后来夷诡诸并不报答,所以子国(即蒍国)作乱,对晋国人说:“和我一起进攻夷地而夺取它的土地。”就带着晋国军队进攻夷地,杀死了夷诡诸。周公忌父逃亡到虢国。到周惠王时便又立他为君而恢复夷地(杜预注曰:鲁桓十五年(前年),经书“桓王崩”。鲁庄三年(前年),经书“葬桓王”。自此以来,周有庄王,又有僖王,崩、葬皆不见於经传。王室微弱,不能复自通於诸侯,故传因周公忌父之事而见惠王。惠王立在此年之末。)。)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另有一个记录:“(周僖王)三年,曲沃武公灭晋侯缗,以宝献王,王命武公以一军为晋侯。(《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厘王三年,曲沃武公灭晋侯缗,以宝献周,周命武公为晋君。《左?庄十六年传》:‘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较后一年,此本《史记》。)”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晋侯二十八年,齐桓公始霸。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厘王。厘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于是尽并晋地而有之。曲沃武公已即位三十七年矣,更号曰晋武公。晋武公始都晋国,前即位曲沃,通年三十八年。”

(齐桓公开始称霸。曲沃武公讨伐晋侯缗,灭亡了晋,把晋国的宝器全部用来贿赂了周釐王,釐王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国君,并列为诸侯,于是武公把整个晋国土地全部吞并,据为己有。

曲沃武公已经即位三十七年了,才改号叫晋武公。晋武公开始迁到晋国都城,加上以前在曲沃的即位,总共三十八年。)

《史记卷五?秦本纪》:“十九年,晋曲沃(武公姬称)始为晋侯。齐桓公(姜小白)伯于鄄。”

(十九年,晋国的曲沃武公灭掉晋侯缗,开始做了晋侯。齐桓公在鄄地称霸。)

回顾一下晋国的“曲沃之乱”:

公元前年,“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靖侯庶孙栾宾相桓叔。桓叔是时年五十八矣,好德,晋国之觽皆附焉。”。

公元前年,“(昭侯)七年,晋大臣潘父弑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晋,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败,还归曲沃。晋人共立昭侯子平为君,是为孝侯。诛潘父。”

公元前年,“(周平王)四十年,晋曲沃桓叔成师卒,子钏立,是为庄伯。(原注:自是晋侯在翼,称翼侯。)”。曲沃桓叔享年七十二。

公元前年,“(平王)四十二年,狄人伐翼,至于晋郊。”

公元前年,“(平王)四十七年,晋曲沃庄伯入翼,弑孝侯,晋人逐之,立孝侯子郤,是为鄂侯。”

公元前年,“(周桓王)元年壬戌十月,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翼侯焚曲沃之禾而还。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请成于翼,至相而还。”

公元前年,“(桓王)二年,王使虢公伐晋之曲沃。晋鄂侯卒,曲沃庄伯复攻晋,晋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

公元前年,“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

公元前年,“(桓王)四年,曲沃庄伯卒,子称立,是为武公,尚一军。”

公元前年,“晋侵陉廷。”

公元前年,“(晋哀侯)九年,陉廷与曲沃武公谋,伐晋于汾旁,虏哀侯。晋人乃立哀侯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小子元年,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所虏晋哀侯。曲沃益强,晋无如之何。”

公元前年,“晋小子之四年,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杀之。”

公元前年,“春,灭翼。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

公元前年,“庄王(原注:名佗)元年乙酉,曲沃尚一军,异于晋。”

公元前年,“(周僖王)三年,曲沃武公灭晋侯缗,以宝献王,王命武公以一军为晋侯。”

公元前年,“(周僖王)四年,晋犹不与齐桓公之盟。”

“邾子克”,曹姓,名克,字子仪,谥号邾安公,亦有文献记载为邾惠公;生年不详,即位年限不详,继任者是其子邾宪公名琐。有说“邾子克”字颜,另字伯颜,谥号邾武公,其实在邾武公夷父(颜)(公元前?年-前?年)间至少尚有邾叔术(公元前年-前年)、邾夏父(公元前年-前?年)两代人。

邾国,也称邾娄国、邹国,子爵国,也史称邾子国。曹姓,在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东南息陬乡一带,经常为鲁所欺,曾三迁其地,后定国于今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邹县),战国时为楚所灭。

邾子克小传:

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是年“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

隐公五年(前年),“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入其郛,以报东门之役。”

隐公七年(前年)七月,“公伐邾,为宋讨也。”

桓公八年(前年),“秋,伐邾。”

桓公十五年(前年),“公会齐侯(齐襄公)于艾。邾人、牟人、葛人来朝。”

桓公十七年(前年),“乃邾仪父盟于趡,寻蔑之盟也。”;秋,“伐邾,宋志也。”

庄公十三年(前年),“春,齐侯(齐桓公)、宋人(宋桓公)、陈人(陈宣公)、蔡人(蔡哀侯)、邾人(邾安公)会于北杏。”

庄公十五年(前年),“秋,宋人、齐人、邾人伐郳。”

庄公十六年(癸卯,前年),“邾子克卒。”

轵关陉(济源----侯马)。轵,是战国时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的轵城镇。轵关陉在济源市西十一华里处,关当孔道,因曰轵关。形势险峻,自古为用兵出入之地,太行八陉,以此陉为第一陉。轵者,车轴之端也。轵关者,通道仅当一轵(车)之险关也。纵横家苏秦论天下形势时,曾有“秦下轵道则南阳动”的说法,语中的轵道就是轵关陉。

年考古学家在轵关陉途中的寨里村发现曙猿化石,这种生活在万年前的古灵长类动物是否也是人类的起源之一,曾经引起学界的热烈讨论。另外,舜有可能在轵关陉附近生活。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耕于历山,卒于鸣条”,这些地名与轵关陉有不少渊源。

晚至商代后,历史在这里开始清晰可辨。黄河北岸山水秀丽的垣曲小盆地上有古城镇,年秋季在这里发现了商代古城。它用夯土修筑的城垣坐落在镇南黄河与亳清河之间陡起的高台地上,俯瞰沿亳清河北上侯马的轵关陉。

晋国首都在翼城、曲沃和侯马之间,随年代而多有迁移,最后的都城新田平望宫遗址如今仍有遗存。“门神”尉迟恭曾镇守的铁刹关,留有一些残墙和城门土墩,当地人称之为“堡子疙瘩”,它也是轵关陉的终点。

轵关陉所穿越的是太行山脉最南端的“尾稍”。晋文公时期曾因军事拓宽、加固,其大军正是通过这条道路深入中原。如今有一条现代公路亦取此道。附近经过的景区,还有五龙口猕猴自然保护区、王屋山森林公园、黄河小浪底水库和济渎庙等。[1]

出济源沿王屋山方向前行,走省道,汽车从豫北平原过了李八庄,约83公里处即到达封门口村。沿封门口村路牌上行20米右拐约2公里即是轵关陉的一处重要关口,进村的道路上还可以看到通往古道的古石桥,封门口村口可见古封门关遗址,土墙边的封门关石墩依稀可辨。《战国策》中苏秦说赵王“秦下轵道则南阳动”,所指的轵道,就是轵关陉,也就是这条现代公路途经之处。

过封门口后,轵关陉通往王屋山风景区,过王屋山后,直达黄河小浪底水库北岸古城镇。考古队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这里发掘商代古城。这座古城不大,位于背倚太行、三面环水的高台之上,位置险要,防御坚固,正锁在沿亳清河北上侯马的轵关陉之上,很可能是军事要塞。轵关陉进入山西垣曲,直达黄河小浪底水库北岸古城镇。过了垣曲,是绛县、曲沃和侯马。春秋时代晋国国都就在这几个相邻的城市间移动。

在从绛县往曲沃去的途中,公路边一个叫下村的小村旁的小山包上有晋文公重耳墓,墓是村民集资重修的,还有一座他的石雕像。曲沃的曲村镇赵北村有最早的晋都遗址。在侯马,有晋国最后的都城新田平望宫遗址,轵关陉的最后一个关隘——铁刹关,它高居于侯马市区南约8公里处公路边、太行余脉的紫金山上,南同蒲铁路穿关而过。地图上标为“隘口”,但当地人仍叫其老名“厄口”,取其扼守之意。

唐王朝曾于贞观年间修建此关,由大将尉迟恭镇守。现铁刹关只剩一些残墙和城门土墩了。站在被当地人称为“堡子疙瘩”的城门土墩旁四下看去,关城坐落在左高山右深沟的隘口古道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以说,至此,贯穿豫西北晋东南的轵关陉已算是走到头了。

图解“太行八径”之第一径:轵关陉

所谓“太行八径”主要是指沟通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的八条通道,因其横穿太行山脉而得名。在遥远的战国时期,这八条道路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意义都不如对韩、赵、魏三家来得深远。而原因也非常简单,经过春秋乱世的多轮洗牌之后,三晋的势力早已冲出山西高原并在河北平原站稳了脚跟。从下面的地缘格局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太行山两侧的大致轮廓:山西高原左右被吕梁山和太行山包夹,中间由北向南分别是大同、忻定、太原、临汾和运城五个大型盆地;河北平原被三晋占据的部分则位于太行山与黄河之间(此时的黄河河道仍旧是禹贡路线,较今天的河道更加偏向西北);介于山西与河北之间的正是纵贯南北的太行山脉,并且在古人眼中这条天险的通行难度绝不亚于今天的青藏高原。

韩赵魏格局

韩魏之间对“轵关陉”的争夺。从图上看,太行山南部有一段东西向的山体与周围的山脉显得格格不入,这便是“愚公移山”中大名鼎鼎的王屋山。与王屋紧密相连的中条山呈东北—西南走向,所谓“轵关陉”正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狭窄通道。

轵关陉位置

晋国最初起家于临汾与运城两大盆地,经过数百年的经营,这两处区域的成熟度较之其他地区要好得多。而早在三家分晋之前,韩氏与魏氏就已经确立了在临汾和运城的优势地位,此时赵氏则将扩张矛头指向了太原与忻定,并伺机向大同盆地渗透。很难说韩赵魏三家的战略方向孰优孰劣,但早期赵氏由于实力不济而遭排挤却是不争的事实,否则赵人的先祖也没有必要放弃熟地而到北方与戎狄争雄。好在“无心插柳柳成荫”,从长远来看身处边地的赵国显然拥有比韩魏更加广阔的战略纵深,这也是其在战国后期能够独立抗秦的地缘资本,相反韩魏两国却在战国早期短暂的风光之后率先被秦国打残。然而就起初韩魏在山西内部的竞争来说,随后凭借“魏武卒”名扬天下的魏国显然略胜一筹,然而韩人并未很快出局,原因就在于“轵关陉”的存在。

从图上看,黄河穿过中条山与秦岭间的峡谷后开始转向东北,因而在太行山与黄河的夹角处形成一片平原,于今天来说便是济源、焦作和新乡的行政范围。这片地区在当时处于韩国的控制之下,而从新乡至安阳的河北之地则是魏国的势力范围。在弄清楚了韩魏两国在河北平原上的地缘格局之后,“轵关陉”的战略价值也就跃然纸上。作为“轵关陉”的东出口,济源在当时又称“轵邑”,韩国在通道出口处所筑的关卡便是“轵关”,其得名正是来源于此。显然在“轵邑”归于韩人的情况下,魏国的国土等于被一分为二,因此尽管韩国在同魏国争夺河东(临汾与运城处在黄河以东,古称“河东”)的过程中落败,韩人却始终把控着制约魏国的地缘命门。

作为沟通太行两侧的战略要道,“轵关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路”上。不过单就通道本身而言,其两头窄中间宽的格局足以使居于其中的族群拥有独霸一方的资本。当韩赵魏尚属晋公家臣的时候,晋人还蜷缩在山西高原,面对盘踞在“轵关陉”的戎狄部落,晋国公室也往往一筹莫展。在晋国的历史中,明确记载与“轵关陉”有关的战事有两起:第一次是献公在骊姬的怂恿下出兵攻打“轵关陉”内部的“皋落戎”,不过这次战争还原起来更像是骊姬的“借刀杀人”。因为除去“皋落戎”之外,“轵关陉”内部至少还有数支戎狄部落,并且其中的“骊土戎”极有可能就是骊姬的娘家。献公征服“骊土戎”之后俘获美女骊姬,随后骊姬借晋人之手收拾世代为敌的“皋落戎”也在情理之中。

轵关陉内部

第二次则与老来称霸的晋文公有关,文公为了夺取“轵邑”(当时被一个叫“原国”的诸侯控制)而急于通过“轵关陉”,但当时控制“轵关陉”的还是戎狄部落,于是老练的文公想了一个十分取巧的办法——行贿。事实证明这也是一个放到今天仍旧管用的招数,而当文公将“轵关陉”东出口的“轵邑”拿下之后,遭受两面夹击的戎狄退出历史舞台便只剩下时间问题。时间一晃来到战国,话说三晋之间尽管互有龃龉,但根出同源的政治血缘却使得他们在对付外敌时往往表现出别样的“同气连枝”,因此多数情况下韩国并不排斥魏人途径自己的国土。不过这样的局面显然无法长久持续,毕竟生在那样一个乱世,以魏国之强根本无法容忍国土被韩国切割。于是接下来“太行八径”的第二径——太行径顺势浮出水面!

曲沃代晋(公元前年)

自公元前年“春,灭翼。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之后,晋国一直没有消息,现在历经67年的晋国“曲沃之乱”终于划上了句号。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周僖王)四年(原注:晋武公二十八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厘王四年,晋武公称并晋,已立二十八年,不更元。)晋犹不与齐桓公之盟。(原注:《左传》注:‘晋侯缗是年灭。’案杜注无是语,疏约言之。)”

《左传?庄公》:“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初,晋武公伐夷,执夷诡诸。蒍国请而免之。既而弗报。故子国作乱,谓晋人曰:“与我伐夷而取其地。”遂以晋师伐夷,杀夷诡诸。周公忌父出奔虢。惠王立而复之。”

“虢公”,公元前年有“虢仲谮其大夫詹父于王。詹父有辞,以王师伐虢。夏,虢公出奔虞”,此时的虢公大概是“虢公丑”。

“曲沃伯”,曲沃武公,晋武公,姬称。

“夷诡诸”,《左传正义》有:“诡诸,周大夫。夷,采地名”,据说夷诡诸的采地夷邑在今安徽省亳州市东南城父乡。另外晋武公的太子后来的晋献公名佹诸,《公羊传》、《谷梁传》、《史记》均记为诡诸,推测,也许就是生于晋国消灭夷诡诸之年(晋国人起名有这种爱好),根据史料计算不会晚于公元前年,否则晋武公的长孙就来不及出生了。据此可大概知道晋武公伐夷的年份。

“蒍国”,《左传正义》有:“蒍国,周大夫。”,字子国。

“周公忌父”,周公黑肩之孙,祖孙之间一世即周公忌父之父(周公黑肩之子)失考。周公黑肩于周庄王三年(公元前年)被周庄王处死,周庄王在位共15年,此后在周王室担任上卿的“周公忌父”,大概不会是周公黑肩的儿子吧?从周公忌父因晋武公伐夷闻风而逃这一点上看来,后来周公的子孙并没有在成周居住,极可能住在自己的采邑即周城(东周时期的周城具体位置待考,也许和夷诡诸的采邑相近,要不怎么要逃离呢)。周僖王派虢公到晋国出差向晋武公发放委任状一事,说明起码此时周王室又靠虢公在辅佐了。

(周僖王派虢公命令曲沃伯建立一军,做晋国国君。当初,晋武公进攻夷地,俘虏了夷诡诸。蒍国为他请求因而释放了他。后来夷诡诸并不报答,所以子国(即蒍国)作乱,对晋国人说:“和我一起进攻夷地而夺取它的土地。”就带着晋国军队进攻夷地,杀死了夷诡诸。周公忌父逃亡到虢国。到周惠王时便又立他为君而恢复夷地(杜预注曰:鲁桓十五年(前年),经书“桓王崩”。鲁庄三年(前年),经书“葬桓王”。自此以来,周有庄王,又有僖王,崩、葬皆不见於经传。王室微弱,不能复自通於诸侯,故传因周公忌父之事而见惠王。惠王立在此年之末。)。)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另有一个记录:“(周僖王)三年,曲沃武公灭晋侯缗,以宝献王,王命武公以一军为晋侯。(《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厘王三年,曲沃武公灭晋侯缗,以宝献周,周命武公为晋君。《左?庄十六年传》:‘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较后一年,此本《史记》。)”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晋侯二十八年,齐桓公始霸。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厘王。厘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于是尽并晋地而有之。曲沃武公已即位三十七年矣,更号曰晋武公。晋武公始都晋国,前即位曲沃,通年三十八年。”

(齐桓公开始称霸。曲沃武公讨伐晋侯缗,灭亡了晋,把晋国的宝器全部用来贿赂了周釐王,釐王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国君,并列为诸侯,于是武公把整个晋国土地全部吞并,据为己有。

曲沃武公已经即位三十七年了,才改号叫晋武公。晋武公开始迁到晋国都城,加上以前在曲沃的即位,总共三十八年。)

《史记卷五?秦本纪》:“十九年,晋曲沃(武公姬称)始为晋侯。齐桓公(姜小白)伯于鄄。”

(十九年,晋国的曲沃武公灭掉晋侯缗,开始做了晋侯。齐桓公在鄄地称霸。)

回顾一下晋国的“曲沃之乱”:

公元前年,“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靖侯庶孙栾宾相桓叔。桓叔是时年五十八矣,好德,晋国之觽皆附焉。”。

公元前年,“(昭侯)七年,晋大臣潘父弑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晋,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败,还归曲沃。晋人共立昭侯子平为君,是为孝侯。诛潘父。”

公元前年,“(周平王)四十年,晋曲沃桓叔成师卒,子钏立,是为庄伯。(原注:自是晋侯在翼,称翼侯。)”。曲沃桓叔享年七十二。

公元前年,“(平王)四十二年,狄人伐翼,至于晋郊。”

公元前年,“(平王)四十七年,晋曲沃庄伯入翼,弑孝侯,晋人逐之,立孝侯子郤,是为鄂侯。”

公元前年,“(周桓王)元年壬戌十月,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翼侯焚曲沃之禾而还。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请成于翼,至相而还。”

公元前年,“(桓王)二年,王使虢公伐晋之曲沃。晋鄂侯卒,曲沃庄伯复攻晋,晋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

公元前年,“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

公元前年,“(桓王)四年,曲沃庄伯卒,子称立,是为武公,尚一军。”

公元前年,“晋侵陉廷。”

公元前年,“(晋哀侯)九年,陉廷与曲沃武公谋,伐晋于汾旁,虏哀侯。晋人乃立哀侯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小子元年,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所虏晋哀侯。曲沃益强,晋无如之何。”

公元前年,“晋小子之四年,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杀之。”

公元前年,“春,灭翼。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

公元前年,“庄王(原注:名佗)元年乙酉,曲沃尚一军,异于晋。”

公元前年,“(周僖王)三年,曲沃武公灭晋侯缗,以宝献王,王命武公以一军为晋侯。”

公元前年,“(周僖王)四年,晋犹不与齐桓公之盟。”

“邾子克”,曹姓,名克,字子仪,谥号邾安公,亦有文献记载为邾惠公;生年不详,即位年限不详,继任者是其子邾宪公名琐。有说“邾子克”字颜,另字伯颜,谥号邾武公,其实在邾武公夷父(颜)(公元前?年-前?年)间至少尚有邾叔术(公元前年-前年)、邾夏父(公元前年-前?年)两代人。

邾国,也称邾娄国、邹国,子爵国,也史称邾子国。曹姓,在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东南息陬乡一带,经常为鲁所欺,曾三迁其地,后定国于今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邹县),战国时为楚所灭。

邾子克小传:

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是年“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

隐公五年(前年),“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入其郛,以报东门之役。”

隐公七年(前年)七月,“公伐邾,为宋讨也。”

桓公八年(前年),“秋,伐邾。”

桓公十五年(前年),“公会齐侯(齐襄公)于艾。邾人、牟人、葛人来朝。”

桓公十七年(前年),“乃邾仪父盟于趡,寻蔑之盟也。”;秋,“伐邾,宋志也。”

庄公十三年(前年),“春,齐侯(齐桓公)、宋人(宋桓公)、陈人(陈宣公)、蔡人(蔡哀侯)、邾人(邾安公)会于北杏。”

庄公十五年(前年),“秋,宋人、齐人、邾人伐郳。”

庄公十六年(癸卯,前年),“邾子克卒。”

轵关陉(济源----侯马)。轵,是战国时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的轵城镇。轵关陉在济源市西十一华里处,关当孔道,因曰轵关。形势险峻,自古为用兵出入之地,太行八陉,以此陉为第一陉。轵者,车轴之端也。轵关者,通道仅当一轵(车)之险关也。纵横家苏秦论天下形势时,曾有“秦下轵道则南阳动”的说法,语中的轵道就是轵关陉。

年考古学家在轵关陉途中的寨里村发现曙猿化石,这种生活在万年前的古灵长类动物是否也是人类的起源之一,曾经引起学界的热烈讨论。另外,舜有可能在轵关陉附近生活。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耕于历山,卒于鸣条”,这些地名与轵关陉有不少渊源。

晚至商代后,历史在这里开始清晰可辨。黄河北岸山水秀丽的垣曲小盆地上有古城镇,年秋季在这里发现了商代古城。它用夯土修筑的城垣坐落在镇南黄河与亳清河之间陡起的高台地上,俯瞰沿亳清河北上侯马的轵关陉。

晋国首都在翼城、曲沃和侯马之间,随年代而多有迁移,最后的都城新田平望宫遗址如今仍有遗存。“门神”尉迟恭曾镇守的铁刹关,留有一些残墙和城门土墩,当地人称之为“堡子疙瘩”,它也是轵关陉的终点。

轵关陉所穿越的是太行山脉最南端的“尾稍”。晋文公时期曾因军事拓宽、加固,其大军正是通过这条道路深入中原。如今有一条现代公路亦取此道。附近经过的景区,还有五龙口猕猴自然保护区、王屋山森林公园、黄河小浪底水库和济渎庙等。[1]

出济源沿王屋山方向前行,走省道,汽车从豫北平原过了李八庄,约83公里处即到达封门口村。沿封门口村路牌上行20米右拐约2公里即是轵关陉的一处重要关口,进村的道路上还可以看到通往古道的古石桥,封门口村口可见古封门关遗址,土墙边的封门关石墩依稀可辨。《战国策》中苏秦说赵王“秦下轵道则南阳动”,所指的轵道,就是轵关陉,也就是这条现代公路途经之处。

过封门口后,轵关陉通往王屋山风景区,过王屋山后,直达黄河小浪底水库北岸古城镇。考古队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这里发掘商代古城。这座古城不大,位于背倚太行、三面环水的高台之上,位置险要,防御坚固,正锁在沿亳清河北上侯马的轵关陉之上,很可能是军事要塞。轵关陉进入山西垣曲,直达黄河小浪底水库北岸古城镇。过了垣曲,是绛县、曲沃和侯马。春秋时代晋国国都就在这几个相邻的城市间移动。

在从绛县往曲沃去的途中,公路边一个叫下村的小村旁的小山包上有晋文公重耳墓,墓是村民集资重修的,还有一座他的石雕像。曲沃的曲村镇赵北村有最早的晋都遗址。在侯马,有晋国最后的都城新田平望宫遗址,轵关陉的最后一个关隘——铁刹关,它高居于侯马市区南约8公里处公路边、太行余脉的紫金山上,南同蒲铁路穿关而过。地图上标为“隘口”,但当地人仍叫其老名“厄口”,取其扼守之意。

唐王朝曾于贞观年间修建此关,由大将尉迟恭镇守。现铁刹关只剩一些残墙和城门土墩了。站在被当地人称为“堡子疙瘩”的城门土墩旁四下看去,关城坐落在左高山右深沟的隘口古道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以说,至此,贯穿豫西北晋东南的轵关陉已算是走到头了。

图解“太行八径”之第一径:轵关陉

所谓“太行八径”主要是指沟通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的八条通道,因其横穿太行山脉而得名。在遥远的战国时期,这八条道路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意义都不如对韩、赵、魏三家来得深远。而原因也非常简单,经过春秋乱世的多轮洗牌之后,三晋的势力早已冲出山西高原并在河北平原站稳了脚跟。从下面的地缘格局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太行山两侧的大致轮廓:山西高原左右被吕梁山和太行山包夹,中间由北向南分别是大同、忻定、太原、临汾和运城五个大型盆地;河北平原被三晋占据的部分则位于太行山与黄河之间(此时的黄河河道仍旧是禹贡路线,较今天的河道更加偏向西北);介于山西与河北之间的正是纵贯南北的太行山脉,并且在古人眼中这条天险的通行难度绝不亚于今天的青藏高原。

韩赵魏格局

韩魏之间对“轵关陉”的争夺。从图上看,太行山南部有一段东西向的山体与周围的山脉显得格格不入,这便是“愚公移山”中大名鼎鼎的王屋山。与王屋紧密相连的中条山呈东北—西南走向,所谓“轵关陉”正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狭窄通道。

轵关陉位置

晋国最初起家于临汾与运城两大盆地,经过数百年的经营,这两处区域的成熟度较之其他地区要好得多。而早在三家分晋之前,韩氏与魏氏就已经确立了在临汾和运城的优势地位,此时赵氏则将扩张矛头指向了太原与忻定,并伺机向大同盆地渗透。很难说韩赵魏三家的战略方向孰优孰劣,但早期赵氏由于实力不济而遭排挤却是不争的事实,否则赵人的先祖也没有必要放弃熟地而到北方与戎狄争雄。好在“无心插柳柳成荫”,从长远来看身处边地的赵国显然拥有比韩魏更加广阔的战略纵深,这也是其在战国后期能够独立抗秦的地缘资本,相反韩魏两国却在战国早期短暂的风光之后率先被秦国打残。然而就起初韩魏在山西内部的竞争来说,随后凭借“魏武卒”名扬天下的魏国显然略胜一筹,然而韩人并未很快出局,原因就在于“轵关陉”的存在。

从图上看,黄河穿过中条山与秦岭间的峡谷后开始转向东北,因而在太行山与黄河的夹角处形成一片平原,于今天来说便是济源、焦作和新乡的行政范围。这片地区在当时处于韩国的控制之下,而从新乡至安阳的河北之地则是魏国的势力范围。在弄清楚了韩魏两国在河北平原上的地缘格局之后,“轵关陉”的战略价值也就跃然纸上。作为“轵关陉”的东出口,济源在当时又称“轵邑”,韩国在通道出口处所筑的关卡便是“轵关”,其得名正是来源于此。显然在“轵邑”归于韩人的情况下,魏国的国土等于被一分为二,因此尽管韩国在同魏国争夺河东(临汾与运城处在黄河以东,古称“河东”)的过程中落败,韩人却始终把控着制约魏国的地缘命门。

作为沟通太行两侧的战略要道,“轵关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路”上。不过单就通道本身而言,其两头窄中间宽的格局足以使居于其中的族群拥有独霸一方的资本。当韩赵魏尚属晋公家臣的时候,晋人还蜷缩在山西高原,面对盘踞在“轵关陉”的戎狄部落,晋国公室也往往一筹莫展。在晋国的历史中,明确记载与“轵关陉”有关的战事有两起:第一次是献公在骊姬的怂恿下出兵攻打“轵关陉”内部的“皋落戎”,不过这次战争还原起来更像是骊姬的“借刀杀人”。因为除去“皋落戎”之外,“轵关陉”内部至少还有数支戎狄部落,并且其中的“骊土戎”极有可能就是骊姬的娘家。献公征服“骊土戎”之后俘获美女骊姬,随后骊姬借晋人之手收拾世代为敌的“皋落戎”也在情理之中。

轵关陉内部

第二次则与老来称霸的晋文公有关,文公为了夺取“轵邑”(当时被一个叫“原国”的诸侯控制)而急于通过“轵关陉”,但当时控制“轵关陉”的还是戎狄部落,于是老练的文公想了一个十分取巧的办法——行贿。事实证明这也是一个放到今天仍旧管用的招数,而当文公将“轵关陉”东出口的“轵邑”拿下之后,遭受两面夹击的戎狄退出历史舞台便只剩下时间问题。时间一晃来到战国,话说三晋之间尽管互有龃龉,但根出同源的政治血缘却使得他们在对付外敌时往往表现出别样的“同气连枝”,因此多数情况下韩国并不排斥魏人途径自己的国土。不过这样的局面显然无法长久持续,毕竟生在那样一个乱世,以魏国之强根本无法容忍国土被韩国切割。于是接下来“太行八径”的第二径——太行径顺势浮出水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yuanshizx.com/jysjj/83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