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50915/4696949.html

前情回顾●●

//1

|年5月21日,樊阳老师应《中国教师报》邀请,在网上给大家做了一期干货满满的讲座。在李杏莉、邬蒙、罗慧萍、张莎莎、王凤琼等几位共同体老师的协助下,樊老师将讲座录音稿整理成文。

//2

|我们将会分五期发布讲座实录,希望通过这个分享,让更多的老师了解“行读”这种学习方式的理念和实践方法。

此次是第三次讲座实录

你可以选择先观看讲座纲要

樊阳:行读万里化春风——人文行读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讲座纲要

第一次讲座实录:

樊阳:讲坛概况与行读基本理念丨讲座实录1

第二次讲座实录:

樊阳:怎样设计人文行读课程——读出景物背后的“故事”丨讲座实录2

也可以直接点击海报,扫码收听全部内容哦!

//读出景物背后的“故事”

///

ATTENTION

读出景物景观背后的“故事”是行读设计的基础。这个“故事”应该打引号。它是指景物蕴含的丰富信息和思考维度。只有读出景物背后蕴含的丰富内容,并激发学生探究景观背后承载的文化问题,才能构成人文行读课程,而非一般导游的解说词。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第二期讲座实录我们通过上博雕塑馆陶俑狗的例子作为引子阐释了讲坛关于如何引领学生读出景物背后故事的行读设计,并详细介绍了前四种设计方式,今天我们接着把它讲完吧!

“带学生读出景物故事”的设计方式(续)●●

//5

|针对有铭文的文物结合相关地图等工具进行推测性阅读

这是上博青铜器馆的齐侯迆,“迆”是古代贵族吃饭前洗手的用具,比较齐侯迆和一般的迆,你会发现它又厚又重。上面是有这么一段铭文:“齐侯作,虢孟姬良女宝匜,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用。”楷化后,学生能读懂大意,这是齐侯叫人制作送给他心爱的夫人——来自于虢国的孟姬,铭文中称她为“良女”,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说她是个美女,学生也可以推测出来她一定是一个美女,齐侯很爱她,所以给她做了一个非常大的洗手迆。

再深入一步了解,我展开了地图,观察虢国与齐国的位置。“虢国”被我们称为“国”,其实不太准确,因为虢国、郑国国君都是西周天子的近亲,他们世代辅佐周天子,地位特殊。后来周迁移到洛阳成为东周,虢国迁到函谷关附近,而郑国迁到了现在新郑(郑州)。两地扼守洛阳东西要道,我们就此看出虢国曾经显赫的地位。而齐国是一个异姓国,他们被分封在偏远的山东半岛,东夷原来居住地,可见其地位之低。可是齐侯匜诞生的春秋,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虢国却是涉及著名的“唇亡齿寒”故事,最终虢国被灭掉。

我们就可以想见,在它未灭之前,虢国国君为什么把自己美丽的公主远嫁到原来地位较低的齐国?而齐侯赠给虢国公主的宝物上特意强调“万年无疆,子孙永宝用”,提醒公主做一个忠实的贤妻良母。表面夫爱妇随的爱情信物却隐含着政治婚姻的诸多无奈,甚至爱恨情仇……

//6

|读历史人物的书画作品

湖州赵孟頫故居纪念馆,我带领大家看《鹊华秋色图》,因为儿子善于国画,便让他带领大家观察此画的构图用色,其后我让大家对照看图的题款:“公谨父(周密),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頫制。”题款说明此图是特意为南宋遗民词人周密画的,赵孟頫当时任济南官员,便画了周密从没去过的祖籍地风光给他,让人奇怪的是他不称济南,而称齐州这个北宋时的称呼,只因为文人好古雅吗?

联系他的身份与处境想一想,还有我们看到他特别提到华不注山见于左氏,让人联想到《左传》所记载的华夏国史,“而其状又峻峭特立”的山形不由让人联想到绝不仕元的隐居者周密的特立不群,让人起敬。反观其仕元为官的难言之隐,我带领大家读他的《罪出》一诗:“昔为海上鸥,今如笼中鸟。哀鸣谁复顾,毛羽日催槁。”寓意明显。

学生很快找到旁边另一幅《自画像》,学生对画面构图寓意进行了大胆的推测:竹林当中,出现了一条河,赵孟頫在河前踯躅,这不是他内心“今如笼中鸟”的一种悲哀现状的体现吗?其复杂心情就通过这样的一种阅读激发起来了。

//7

|读地图

南浔古镇行读时,我随手画了幅地图,把现在所称的六大古镇与上海的位置,古代的交通状况和现在的交通状况做了一个对比,思考太平天国后,为什么江南古镇迅速衰落而随之是上海的崛起?六大古镇通过旅游带来一些人气,但大量的古镇都衰落而湮没无闻了。行读讨论提醒我们,现代中国人的家居生活,怎样汲取古人智慧而符合现代生活需要?一幅地图引出我们一系列深入思考。

再比如说福建武夷山的汉闽越国都城遗址行走,去武夷山的人很多,但去这里的很少,但要探究福建本土文化,必须了解闽越国。一开始,我们就提出,闽越国的国都为什么建在这样一个山间的小盆地里?并且我们发现它宫廷的主要宫殿都朝向西北方向。于是我展开地图,把现在的位置与地图上更遥远的空间联系起来,大家发现宫殿的朝向,指向遥远的首都长安……学生很快推测,闽越王用这样一种方式向汉皇帝表示忠诚吗?而选择闽北山间盆地,从地图上看与周边关系,很易发现这与闽越国国民主体来自旁边的浙江,以及他们与古越国的关系。

举一个近代史景点的例子,苏州河畔四行仓库是淞沪会战的重要遗址,城市改造使周边失去了历史风貌。怎样让学生理解谢晋元与“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意义,理解杨慧敏送国旗的感人?

我先拿出一幅抗战时期租界周边地图,让大家看到四行仓库和公共租界的关系。启发大家根据地图讨论:谢晋元他们为什么选择在这里进行所谓的守卫?其实大家知道并没有人只有多人,而且整个大部队已经撤走,他们的坚守不可能挽回上海的败局,可是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看地图就明白了,这具有昭示民族大义的象征意味,公共租界是西方世界的窗口,坚持的时间越长,体现的越明显。那么日军为什么拿下一个仓库竟然花费了四天时间?地图上显示,四行仓库离租界只隔了一条并不宽阔的苏州河,而对岸又是公共租界的煤气包,一旦打中煤气包,造成租界大量市民伤亡,那就意味着一场国际事件。

那么整个淞沪会战为什么要在上海这个缺乏军事地理优势的地方展开,并且坚持这么久呢?我换了一张更大的地图——日军侵略中国形势图。从上海的位置和当时日军原来进攻方向——从北平到太原的位置关系,启发大家思考为什么在这个节点上中国主动发动了这场淞沪会战?有同学通过地图就能够推测出整个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为避免日军攻破太原,深入陕西,再打入四川……如果日军企图得逞,那就意味着中国失去了战略转移的大后方。当年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就是运用了这个阴谋。在上海外围打起来,目的是吸引更多的日军从东面向西面进入,这样就把战局扭转为东西向,而不是南北向,从而以空间换时间,坚持多年抗战。两张地图,把八百壮士坚守的意义很生动地展示出来。

//8

|利用地名变迁、历史地图和展板去追问

河南济源行走时,牵涉到已经消失的济水的考查。我们要求学生先对照地图,把济源、济阴、济阳、济宁、济南这些和济河有关的古今地名,连起来,画成古代济水流向地图,思考济水消失的原因。

到了济源庙,和那里一块展板一对照,不少学生发现自己画的和展板不一样,是不是我们都画错了?我们拿出有关历史地图证明展板地图有问题,于是老师启发大家,地名探究的重要意义。因势利导,我们又提出,为什么“济南”济水之南现在变成黄河之南呢?有学生说:“黄河抢了济水故道吧?”可百度或知乎却说“黄河是在晚清夺大清河入海”……怎么回事呢?大清河和济河是什么关系?学生刚才画的图可以推出,大清河实际上就是济河,但是我们追问下去,为什么从金元到清朝,当地人们不再提济水,而是叫它大清河?显然大清河是俗名,俗名代替了古老的地名,这个地名又象征了极其丰富的历史象征意蕴,这反映了一个怎么样的文化状况?——学生经过这个探究过程,深切地感受到金元之后北方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文化断层也深深地影响到当下。以至名胜展板出现错误,没有几个人知道济水曾经的意义……

总结|读出景物背后的“故事”

要读出景物背后的“故事”,需要我们具备四方面的能力。首先是善于解读与景点文物相关的各种文本的能力,包括书籍、诗文、碑刻、题联等等。第二,我们要具备由地图串联各种信息,打通学生时空的能力。第三,我们必须熟稔中国文化史大背景,并对中国思想、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文艺、民间社会等的历史变迁有基本的了解。第四,我们要积累一定量的同类景观、建筑、文物的认知,便于我们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以发现问题,更充分地感知特色。

而说到底,就是要去广阔地行,广泛地读。下面推荐几本对于我们设计课程很重要也很好用的一些书: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这是行读设计必备书;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总要读过钱穆的《国史大纲》、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等,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许倬云的《万古江河》、讲谈社的《中国历史》、《哈佛中国史》等也很不错。各景观文化专门的历史与解说也要研读一批,如了解建筑,总要读一下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了解园林艺术要读陈从周的《说园》;了解青铜器,要读马承源的《中国青铜器》等。对文物欣赏与解说的一些书籍如许进雄《文字与文物的故事》、《马未都说收藏》等,也可以读一读。

排版丨陈润芹

此次分享结束啦!

注意注意:这只是讲座实录第三期!

欲知后文如何

请扫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yuanshizx.com/jysjj/67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