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济源的饮食文化,有一样东西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鸡蛋不翻”。鸡蛋不翻儿之于济源,就像火锅之于四川,是济源本地土特产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小吃。 不翻为何称为不翻? 其一:最通俗的解释因在制作过程中不需反煎而得名。 其二:鸡蛋不翻是黄河小浪底附近的一种小吃。要说不翻儿,得先说说小浪底。小浪底在洛阳以北、济源以南,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入口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未修建前,此处有八里胡同,是黄河中游最狭窄也是最危险的一段,两岸高山对峙,风高浪急,在其中行船打鱼十分危险,屡有翻船事故发生,遇难者常常连尸首也找不到。 因此,当地民间有许多忌讳和风俗,比如父子兄弟不同船,防止出事后一个家庭全部覆灭;比如吃鱼时,不能吃完一面翻过来吃另一面,而要把鱼头和脊骨一起拿过去,再吃下面的肉;还有不准把水瓢扣着放,忌酒后上船,忌说翻、煤等词等。不翻儿,就是旧时船家的干粮。所谓不翻,即制作过程中不用翻即熟。制作过程和名称,也都是为了讨个吉利,希望能太太平平,不要翻船出事。这种东西,现在只是当地的一种风味小吃,但在旧时,它曾浸着多少血泪和企盼! 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无论贩夫走卒还是达官显贵,只要是土生土长的济源人,隔三岔五的一个鸡蛋不翻已成为习惯。淡淡的滋味里飘荡的更多的还是简单和自在,已经融入到济源人的血脉之中。 鸡蛋不翻因在制作过程中不需反煎而得名,历史悠久、制作考究,风味独特,再加上浓郁的地方风情,独特的地方文化,鸡蛋不翻已深受大众喜爱。 以前济源的渔民们出门捕鱼之前,都要吃上一个鸡蛋不翻,取“风平浪静、不会翻船”之意,表达了人们向往平安富足生活的愿望。 鸡蛋不翻大部分都是出自街口小摊,站在小摊前,只见摊主舀一勺面浆,放在一个特制的小锅里,两三分钟后,魔术般的做出一个白色的小帽子,将“小帽子”取出,在小锅里放入打匀的鸡蛋,盖上“小帽子”,一分钟的功夫,一个金灿灿的“鸡蛋不翻”就出炉了。 外型美观,色泽鲜亮,洁白如玉,灿黄如金。咬上一口,十分松软,米香混合着鸡蛋的香味,唤醒了早晨贪睡的味蕾,开启了人们幸福美好的一天。 鸡蛋不翻儿,没吃过的人光听名字就有点摸不着头脑。相传是家中的妻子为了讨个吉利,专门为出海捕鱼的丈夫制作的。因制作时不需要翻面,也寓意渔船不翻,丈夫能够平安归来。 制作鸡蛋不翻儿,要用到一种特制的炊具,当地人叫它“不翻儿鏊”。形状有点像倒着的“凹”字,边缘厚中间薄。据说这样做出来的鸡蛋不翻儿才会层次分明,吃起来外脆里嫩。 制作办法: 鸡蛋不翻选用优质大米、小米,将米打制成浆,然后发酵,加入各种特制调料,搅拌均匀,用容器盛适量,放于特制锅中煎烤,不需反煎,只需一分钟即可出锅;再将鸡蛋打碎拌匀,倒于锅中煎烤,不需反煎,将事先做好的不翻儿置于煎成的鸡蛋上面,盖上锅盖,焖半分钟。 制作不翻儿,要用一种特制的炊具,即“不翻儿鏊”。不翻儿鏊的形状有点像倒着的“凹”字,下面有三条腿,一般用生铁铸成,宜厚不宜薄,过薄则传热太快,不翻儿易糊、易夹生。同样道理,也不宜用铝制品。将鏊烧热,抹油,倒进去一勺放了盐、花椒粉等调料的杂面糊,也可以是大米面糊、小米面糊、玉米面糊、黄豆面糊等,熟后用锅铲挖出,像一顶精致的小帽子。虽然不用翻,但不翻儿鏊的形状决定了它多面受热,都有焦黄的外层。“帽沿”较厚,外焦里嫩;“帽顶”则是一层焦黄的薄皮,也就是锅巴,酥脆无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yuanshizx.com/jysjj/66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