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6/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一、济源市第一、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工作作为一项崭新的事业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曾先后进行了两次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于年开始。具体到河南省,于年下半年至年上半年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第一次文物普查,由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负责调查;年进行了第二次文物普查;年进行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对全省古代碑刻、墓志、石刻进行调查登记。河南省这三次文物普查应视作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范畴。此阶段,济源县属新乡专区管辖,亦开展了文物普查,并采取了保护措施。

年,庙街原城遗址、延庆寺舍利塔2处文物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济政〔〕号文件,济源县于年公布了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当时文物工作基础薄弱、文物保存状况不佳的现状,该文件重申了河南省公布的2处文物保护单位外,又将原来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新增加的重要文物汇总,选定62处文物,重新公布为济源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年,国家文物局召开文物普查工作座谈会后,全国陆续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具体到河南省,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即河南省第四次文物普查于年至年进行。济源县文物普查于年下半年至年上半年进行。这是开展普查工作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县文化局从文物保管所和文化站抽调人员组成文物普查队,在全市开展了文物普查,共调查、复查各类文物处,发现了一大批有重要价值的文物遗迹。此后又发现了一些重要文物。至年9月30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标准时间点前,前两次普查济源市共调查登记各类文物处。

年,济渎庙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大明寺、奉仙观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轵国故城、柴庄延庆寺塔、阳台宫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济渎庙、奉仙观、大明寺、五龙口水利设施、阳台宫、栗树沟遗址、轵国故城、沁河古栈道等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济源市被公布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年,静林寺、二仙庙、盘谷寺、迎恩宫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南姚关帝庙、汤帝庙、清虚宫、沁园遗址被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济源市公布了22处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公布了28处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济源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概况

按照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统一部署,济源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年5月至年12月积极筹备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年1月至年12月开展实地文物普查工作,第三阶段年1月至年12月进行文物普查资料数据的整理汇总、普查成果编辑发布工作。通过全市参与普查的同志们共同努力,出色完成了各阶段普查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领导重视,精心准备。

我市从机构建立、人员培训、资金落实等方面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加强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专门机构,加强沟通协调。年10月23日,济源市成立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薛玉森任组长,市文广新局、发改委、建委、民政局、财政局、统计局、交通局、水利局、林业局、文物管理局等13个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小组成员。设立了专门的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文物管理局张永安局长、高明局长先后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指挥文物普查工作,确保普查严格、高效进行。

二是成立普查队,加强质量控制。年8月,按照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的安排,根据我市文物资源分布的实际情况,决定以市文物管理局为主导,从相关科室、部门抽调人员,组建了济源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同时根据普查的进展情况,从市文物工作队、济渎庙管理处、市博物馆等单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普查队伍。

三是加强技术培训。为提高普查队伍的业务技能,根据济源市不辖县、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以查代训的方式进行普查培训。为提高以查代训的效率和质量,市文物普查办在对普查规范、标准、普查数据采集方法进行集中培训的基础上,以复查对象为重点,选取档案资料较为丰富详细济渎庙、牛氏宗祠等文物单位对普查队作业人员进行现场培训。并就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不同文物的基础知识和普查要领对普查人员进行了培训;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手册》和《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手册》,将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的要素、要求逐项细化分解,明确在登记表上,作为实地调查时随手参阅的资料。

四是做好物质准备。市政府将每年的普查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共拔付专项资金70万元。年拔款10万元启动资金,配备了普查专用车、打印机、扫描仪、GPS卫星定位仪、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数码照相机等普查设备,购置了文具背包、测量设备、劳保用品等物品。资金到位、设备到位,保证了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是做好资料准备。我们首先查阅史志及相关资料做好文物点的初步储备。市普查队兵分两路,与市交通局、林业局、水利局、史志办、焦作市引沁管理局等普查相关单位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调取相关文物、文史方面的书籍、资料、记录。查阅了《济源县志》(清乾隆二十六年)、《续济源县志》(清嘉庆十八年)、《济源市志》、《引沁灌区工程》、《济源交通史》、《河南省济源市古树名木目录》、《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以及济源河流水库的资料,从中筛选出一批文物点。重点是细查《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年济源《文物普查资料》、《济源市各乡镇办事处文物保护一览表》,将其中的第一、二次文物普查及“二普”至“三普”之间登记的文物成果作为复查文物点,按行政区划分归类,装订成册,为全面、科学、圆满地完成此次普查任务做好了准备,为进一步开展实地调查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多方宣传,广泛参与。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物普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增强文物普查效果的有效手段。

一是媒体宣传。市文物普查办公室注重以宣传工作推动普查工作。一是领导重视。市政府有关领导高度重视文物普查宣传工作,亲自过问。二是专人负责。明确专人负责宣传,建立信息员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文物普查宣传活动等。三是普查宣传多样化。市普查办利用新闻媒体、出动宣传车辆、公布热线电话、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开展宣传活动,以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知情的效果。

济源市在文物普查期间接受新闻采访达多次,其中《河南卫视》报导2次,济源电视报导20余次,济源人民广播电台报导近50次。《济源日报》报道30余次。《济源广播电视报》采访报道30余次。特别是年10月14日《河南卫视》午间快报对我市新发现的交地古道的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中医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yuanshizx.com/jysdl/33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