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源地,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年以来,省委书记谢伏瞻、省长陈润儿先后深入济源调研指导,对该市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创新等工作给予肯定,勉励他们实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两不误”。 工业立市成就辉煌长期以来,济源市(县)党委政府思想解放、敢为人先,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不动摇。上世纪五十年代,济源发挥煤炭、铝矾土、铅锌矿等资源优势,创造了闻名全国的“五小工业”。六七十年代,他们按照“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发展了一批社队企业。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叫响“无工不富”新观念,推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他们加快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实体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济源市把工业经济作为保增长的中流砥柱。坚持每年首先召开工业大会,出台市委一号文件。从企业选拔优秀干部到乡镇(委局)任职。坚持对贡献突出的企业给予重奖,最高年奖励总额达两千多万元。同时,创造性提出“工业出城、项目上山”发展思路,规划建设玉川、虎岭和高新三个产业集聚区,拓展发展空间,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大力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提升、高成长性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以及中小微企业倍增等“四大行动计划”,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成功引进中国兵装、中国建材、富士康、伊利、双汇、力帆、天能、江苏巨力、中国煤科、西安交大等一批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济源发展工业经济的信念和决心始终不变,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力度始终不减,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始终不降。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长期稳定在70%左右,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铅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锌、白银生产基地,同时食品、装备、电子信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豫光金铅多年跻身“中国企业强”,济源钢铁入列“中国制造强”和“世界钢铁强”,华能沁北电厂成为我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万洋冶炼位列“河南民营企业强”第十位,在全国同行业中均占有一席之地。 转型升级增添动能近年来,济源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着力补齐短板、强化弱项,加快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环保倒逼产业转型。济源市确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把环境保护摆在同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环保上坚决做到“零容忍”。“十二五”期间超额完成省定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华能沁北电厂投资6.4亿元,在全省率先完成所有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豫光金铅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和省定标准,提前十年实现超低排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济源市积极开发“城市矿山”,大力推动以豫光金铅为代表的企业“小循环”,以万洋冶炼为代表的行业“中循环”,以新天地为代表的区域“大循环”,变末端治理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将工业“三废”吃干榨净,钢铁、铅锌、焦炭等行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8%。豫光金铅投资20亿元建成冶炼渣处理技术改造项目,同时正在建设覆盖范围广、体系运行规范的全国性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体系。万洋冶炼集团加强与中国建材、浙江天能等龙头企业合作,借助对方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形成了“电解铅—合金铅—蓄电池”和“蒸汽—硫酸—化肥—石膏板”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一步步发展壮大为年产值超百亿的企业集团。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济源市发挥已有优势,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济源钢铁成功走出一条以优特钢为主的名牌精品之路,优特钢占比70%,其中国内有绝对竞争力的产品占70%。富士康项目自年落地济源以来,累计投资亿元,是河南境内仅次于郑州的富士康第二大生产基地和唯一的手机模具生产基地。河南力帆已成功推出三款新能源电动车,新能源汽车四大工艺到年底将全面建成,预计今年产销量达台。河南万道捷建积极向装配式建筑产业转型,其“装配式绿色建筑产业配套设施项目”达产后,可年产装配式建筑构件万平方米。双汇食品、伊利乳业、优洋饮品、中沃实业、丰之源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当地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优势,走“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之路,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实现了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农民增利。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济源市重点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引进、科技开发合作等“四大工程”,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济源示范中心、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济源分中心、全省首家“五位一体”科技大市场、产业集聚区研发平台全覆盖等项目建成投用,总投资35亿元的西安交大科技园项目正加紧实施,中原特钢“大规格中高合金钢立式连铸圆坯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省重大科技专项万元资金支持,济源市重大科技专项资金提高到万—万元,科技引领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豫光金铅以产业报国、做强有色主业为己任,构建“一院八所”研发平台,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1.5亿元,公司先后起草或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50余项。清水源科技有限公司拥有21项水处理专利技术,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的专业水处理剂生产企业。 职业教育助推转型升级。济源市围绕当地经济发展,整合职教资源高标准建设职教园区,引进黄河科技学院,构建本科、高职、中职完备的职教体系。实行“专业与产业、院校与企业、教学过程与生产工程、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四对接,累计向社会输送技能和高技能型人才4.2万人,全市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8%、90%以上。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为济源经济转型升级和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充沛动力,吸引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济源。 深耕细作启迪奋发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济源的实践是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全一致的。济源深耕实体经济的做法启示我们:第一,必须大力弘扬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愚公移山精神。济源作为愚公移山精神的发祥地,多年来始终充满着创业激情和披荆斩棘、挖山不止的韧劲和品格。认识、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转型,就是新时期的愚公移山,尤其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第二,必须充分认识实体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中国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实体经济,今后要跨入高收入国家也只能和必须依靠实体经济,近年来发达国家掀起“再工业化”的浪潮充分证明工业经济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必须坚决扭转“脱实向虚”的不良倾向,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第三,必须大力推动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重工业等传统产业来之不易,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升级的依托。新旧动能转换不可能一蹴而就,形成混合动力是个必经过程。要像济源那样,下大力气推进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依靠自身力量或引进优势企业,推动矿产资源与中高端制成品双向对接,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第四,必须积极营造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近年来,济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因企施策,精准服务,有力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济源的实践证明,推动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围绕“服务”二字做文章,强化对实体企业的服务和支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发展环境,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不断激发企业的动力活力。 END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中医院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