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产城融合示范区是指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年3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函复河南省同意济源市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6月7日,省政府印发《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我市和省有关部门充分认识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战略定位,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加快提升发展水平,精心组织实施,积极推进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空间布局合理、发展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生态环境优良、居民幸福乐居的示范区,努力实现高水平的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学习把握《总体方案》出台的重要意义,贯彻落实《总体方案》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现就有关重大问题进行解读。

一、重要意义

《总体方案》指出,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济源市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城镇布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更加坚实,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3万元,城镇化率接近60%,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超过40万,正处于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迈进、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了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基础条件。

推进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是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有效路径,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发挥济源产业基础好、城镇承载能力强的优势,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优化空间布局,探索中小城市在全域推进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新机制;有利于发挥省际毗邻地区生态环境优势,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同布局,探索内陆省际交界中小城市塑造精品城市新路径;有利于发挥省直管市的行政管理体制优势,强化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探索生态优先战略下转型发展新模式。

二、总体要求

《总体方案》在全面总结济源市发展现状、系统分析面临机遇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空间布局、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空间、规模、产业结构,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着力创新产业人口集聚机制,着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主体、特色小(城)镇为支点的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新路径,加快建设空间布局合理、发展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生态环境优良、居民幸福乐居的示范区,为全国同类中小城市加快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子、提供示范。

基本原则:

规划引领,优化布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优化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布局,引导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相协调、资源利用与城镇建设相适应,构建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的发展空间。

以产兴城,依城促产。坚持高端引领,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带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发展的载体支撑,形成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发挥省直管体制优势,围绕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开放,在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发展质量、增创制度优势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绿色低碳,生态环保。把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作为示范区建设的基本保障,尊重山水自然格局,发展低碳经济,控制环境污染,提升生态承载力和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发展目标:

到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5%。

到年,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跨越,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产业和城镇深度融合,城乡关系更加和谐,居民生活更加殷实,成为地域特色突出、全国领先的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综合示范区。

空间布局:

《总体方案》按照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发展方向,以及产业布局和城乡建设的适宜程度,提出了“一核两带多点”空间发展格局。

“一核”,即产城融合发展核心区,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和列入国家开发区目录的产业集聚区。

——中心城区。重点提升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能力,营造高品质的创业宜居和商务商业环境,加快发展商贸物流、职业教育、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和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加强自然文化历史资源保护,提升城市设计水平和建设标准,提升中心城区空间品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加快推进商务中心区和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吸引人口加快向中心城区集聚。

——产业集聚区。推动虎岭经济技术开发区、玉川产业集聚区功能整合,强化产业集群发展支撑能力。突出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方向,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有色循环经济等产业,打造装备制造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两个千亿级产业基地。

“两带”,即沿南太行生态旅游发展带和沿黄河小浪底北岸健康养生发展带。

——沿南太行生态旅游发展带。瞄准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高水平建设王屋山、五龙口、九里沟-蟒河、小沟背四大景区,打造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带。

——沿黄河小浪底北岸健康养生发展带。充分挖掘小浪底北岸山水生态资源和中医药文化底蕴,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医养+”、运动体育等产业,建设以健康养生、水上运动为主导的精品旅游度假带。

“多点”,在核心区外建设若干特色小(城)镇。

——重点镇。坚持全域一体、向心发展,加强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与中心城区互补协调联动。

——特色小镇。坚持集中布局、集群发展,按照不同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禀赋,加强分类指导和特色发展,打造若干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

三、重点任务

《总体方案》立足于国家要求和济源实际,提出了示范区建设的5项重点任务。

一是合理划定“三区三线”,促进产城融合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展空间规划试点,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布局、人口集聚趋势,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合理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区三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二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夯实产城融合发展基础。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区域特色鲜明的新型产业体系。具体包括提升优势主导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等内容。

三是强化创新创业支撑,增强产城融合内生动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国内外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高能创新型企业集群,建设高效科技服务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具体包括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等内容。

四是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升产城融合支撑能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加强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安全高效、布局合理、互联互通、智能绿色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对示范区建设的支撑服务能力。具体包括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城乡公共设施体系等内容。

五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打造产城融合宜居空间。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建设魅力山水之城、生态宜居之城。具体包括加强生态建设、强化污染治理、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等内容。

四、创新体制机制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总体方案》明确了6个方面的改革举措。

一是探索建立中小城市空间规划管控机制。探索建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空间规划编制机制,整合各类空间性规划,形成融发展与布局、开发与保护于一体的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探索空间综合功能管控措施,搭建多部门共建共享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及相关子平台,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的各类投资项目空间管控部门并联审批核准制度。

二是创新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建立产业升级正向激励机制,综合运用土地、价格、金融、人才、财政等手段,吸引优势关联产业集聚。严格执行安全、环保、质量、能耗、水耗等强制性标准,引导低端低效和无效产能退出。

三是探索新型城市综合发展体制机制。适应新型城市建设要求,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和韧性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探索建立健全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建设示范。

四是探索开放式产城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强化“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住房和就学牵动,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创新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积极吸引民间投资和机构投资参与城镇公共设施建设。

五是探索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发展机制。探索实行全域“区政合一”的管理模式,推进示范区与济源市行政区域管理套合,推动功能区与行政区区划合并、行政职能和经济开发职能合并、管理职能和人事职能合并,构建精简高效、责权一致、结构合理、执行有力的示范区新型管理体制。

六是探索产城融合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重点围绕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治理一体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五、组织实施

《总体方案》提出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督促检查,全面推进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

济源市作为示范区规划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支持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有关政策,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定期上报经济社会发展及重大项目进展情况。省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切实加强工作指导,研究制定支持示范区建设的具体政策,在项目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综合协调,跟踪分析《总体方案》实施情况,总结推广新经验、新做法,重大事项及时向省政府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报告。

来源:济源日报

制作:济源报业传媒有限公司新媒体中心

编辑:张薇

欢迎







































苯丁酸氮芥片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yuanshizx.com/jysdl/2018.html

------分隔线----------------------------